選舉模型預測川普勝出

美國兩黨大會分別落幕,推舉出「川普—彭斯」和「拜登—賀錦麗」的對決。美國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雙方差距拉近,但拜登仍然領先。問題在於拜登領先是不是靠譜?美國2016年的大選,遲至選前10月分所發布的民調,63個之中只有1家預測川普勝。民調失準,幾乎全線潰敗,足見普遍偏差,可信度低。亞洲媒體總跟著美國親民主黨的主流媒體起哄,顯得缺乏美國研究。

上次大選真正準確的是兩個分析模型,而不是民調。其中之一,是紐約州石溪大學政治學教授諾波思所推出的「初選模型」,做數量分析。另一個是美利堅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利希曼所製作的「13個歷史要素模型」。

「初選模型」主要根據黨內初選的具體投票情況去研判大選結果,不看民調、不參考意見信息。這個模型從1996年推出以來,在6次大選中正確預測了5次,包括2016年,諾波思早在投票前9個月便研判川普有97%的機會,結果預測成真。據了解,如果將這個模型去檢驗歷史紀錄,在過去108年27次大選,它只有兩次會出現失誤。

對於今年大選,「初選模型」在7月提出預測川普有高達91%的機會壓倒性大勝,選舉人票數由2016年的304將會增加到362之多,其原因是川普的共和黨黨內初選過程非常順利,選民高度熱情,在愛荷華州他拿到97%高票,新罕普夏州他又拿到85%。

而反觀拜登在愛荷華州的民主黨初選排名第4,只拿到15.8%;新罕普夏州慘敗,勉強拿到8.4%。拜登初選,有如老弱殘兵,民主黨黨內多人惡鬥,最初不能排解,嚴重折損拜登氣勢。另外,賀錦麗支持度極低,初選沒有開打便告退出。

川普、拜登初選對比,高下立判。

至於「13要素模型」,從1984年以來正確預測大選結果8次中的7次,且早在2016年9月就公開預測當年川普勝。此模型依據的也是選民投票行為,關注總統形塑及回應關鍵事件的能力。重點是掌握全貌,考慮的要素包括:期中選舉結果、總統黨內無挑戰者、總統爭取連任、沒有重量級的第三黨或獨立候選人、經濟不處於衰退、長期人均經濟增速表現有利、現任政府推行政策變革、沒有社會騷動、政府沒有爆發大醜聞、對外軍事與外交沒有重大失誤、對外軍事與外交有重大成就、總統有魅力、挑戰者缺乏魅力,共13項。對每一項給予「是」或「否」的評價,如果「否」多達6個,便預測連任失敗。

利希曼今年在8月初發布了評估結果,斷言川普將落敗。《紐約時報》和CNN,包括台灣和大陸都廣為報導。他的理由是共和黨政府外交政策重大勝利的缺乏、醜聞多、疫情對經濟的嚴峻打擊以及社會動盪不安。

儘管如此,一般都留意到民主黨籍的利希曼對現任共和黨政府所給與的評價可能存在著主觀性。客觀判斷,川普在中東的外交和軍事成就毋庸置疑;他對中、對北韓均未失分,對墨、加、日、中經貿談判成功;他的政治醜聞缺乏事實根據,已成過去;而且目前社會暴動都發生在民主黨長期控制的城市,民主黨可能自損。

假如接受了這樣的看法,按照這兩個模型客觀分析,川普或將勝出,其結果可能是選民票略遜,而選舉人票大勝。(作者為美國律師、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