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與藝術怎麼結合呢?

社會主義與藝術怎麼結合呢?

在我的觀察裡,1945年以後的台灣,長期以來是個文化沙漠,而現在的台灣或許可以稱為有著少數綠洲的文化沙漠。其實,一個餓肚子的窮人為了求溫飽,只要有食物能夠填飽肚子,他就會很滿足,他不會在意這些食物的好吃或者美觀。但是當一個人漸漸脫離貧窮的困境而走入小康、富有的時候,他對於食物會開始有所挑剔,不只是可以食用,還要好吃,甚至更進一步要求美觀。其實,這個現象也可以適用到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上面,當社會脫離貧窮以後,社會常常會追求更好的東西,問題就在於這個更好的東西是什麼樣的東西呢?要如何去產生呢?對於台灣來說,台灣人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呢?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西洋人走過的路可供我們參考。 一、一直在政治改造與經濟改造打轉的社會主義 各位應該都知道,英國是全世界最早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而英國也是最早產生勞動問題的國家,也因此,為了解決因為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勞資對立與社會貧富差距問題,英國也誕生了許多社會主義的思想家。在社會主義思想當中,主張以勞工階級為主力,透過階級鬥爭去達成社會主義之實現的是以德國人馬克斯、恩格斯為首的共產主義,但是對於後來社會福利國家之形成給與思想的支柱的,其實是英國費邊社的改良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 其實,大部分的社會主義都是想要透過政治的改革乃至政治革命以追求財富的公平分配。但是現實的社會告訴我們,現實的政治永遠是追求權力的一連串鬥爭,要透過一群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去做長期的改革實際上很難成功,這個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今天的中國共產黨與北朝鮮。 二、摩里斯的藝術社會主義 然而在眾多的社會主義中,卻有一個異類,他是英國人,他倡導以藝術、以美為最高價值的社會主義,這個人名叫威廉.摩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摩里斯是英國1880年代的「社會主義復活」當中所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從1870年代起,已開始從事政治活動,1882年他讀了亨利.喬治(Henry George)的「進步與貧困」(1880)一書,更讀了馬克斯的「資本論」第一卷(1867)而成為社會主義者,此後他就立刻投入實踐社會主義的活動。1883年1月,他加入韓德曼(H.M.Hyndmann,1842-1921)所領導的「民主聯盟」(1884年改名為社會民主聯盟),並立刻進入該聯盟執行部門。此後,他在英國各地做演講,從事街頭活動。那麼,他的藝術與社會主義究竟是怎麼結合的呢? 三、藝術社會主義與「美的國家」的實現 摩里斯是屬於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 Brotherhood )的藝術家。他的最高理想的價值是「美」,而他的社會主義理想和他的藝術一樣,是「美學」;他所描繪出的國家是充滿「勞動的喜悅」、「創造的喜悅」、「生存的喜悅」的社會,而這是個「美的社會」。摩里斯的這個烏托邦具有著無法用社會主義的制度改革或是各種的社會政策加以填滿的要素,這個要素是必須訴諸於「人的靈性」,而他的這個烏托邦就把人存在的根源價值加以解開。 從這種觀點來看,莫里斯的社會主義運動是政治運動與藝術運動渾然成為一體的運動,他認為如果沒有實現「美的社會」這種國度,那麼真正藝術的創是不可能的。 摩里斯更進一步追求美的藝術以及使美的藝術成為可能的「美的國家」。對於莫里斯來說,藝術與政治都是「可能性的arts」,而所謂可能性對於摩里斯來說,是會產生種種的無限之物。因此,摩里斯的社會主義是包含藝術、美學、宗教、道德的思想,絕對不只是「機構」或「科學」上的改革。他的社會主義是要充足人的感性與靈性,而這就意味著人做為人,要去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要去實現自我。因此,人的生活方式、人的價值觀乃至文化的問題就是藝術社會主義所要面對的問題,更廣範來說,充實人的生命實存(existence )與意識,是藝術社會主義的問題。 四、政治的世界 摩里斯認為:為了實現《從內心所追求的至高價值》、《人性的真正回復》、《真正的社會》,那麼人們過著《美麗的生活》、《過著令人喜悅的生活》才是真正重要的。相對地,政治的世界是醜惡的世界,是摩里斯最討厭的世界,他認為政治的一個面向就是:權力鬥爭、權謀策術、陰謀、算計、妥協、密室中的交易,是很難看的世界。他對於既有的議會政治與政黨政治強烈批判。他認為實現理想社會的唯一道路是革命,只有整體批判、否定現有體制與文明,真正脫胎換骨的人與社會才會誕生。他說:我們不久「將會被引導至政治會消失的幸福的日子。」很明顯地,他從1870年代後半跳入了這個政治的世界,不過摩里斯也不是無政府主義者。 五、摩里斯對英國的影響 摩里斯的「真正國家」的願景就好像聖靈一般,它持續地在英國人民的心中活著。他的思想對英國人的市民意識帶來很大的變化。他鼓舞著英國人民在各個社區與自治的社會當中去努力創造,以使英國的市民社會成熟地發展成「美的社會」。他的想法就在英國各地形成「創造我們的城鎮」運動、「形塑我們的社區」運動或是總合環境藝術運動,這些運動就是要使《追求自由、自治、參與、連帶、創意與生活價值的市民》去提升生活的品質。當我們回顧英國的歷史時,英國已從摩里斯所活著的時代經過130多個年頭,而這個英國,其實是朝著實現摩里斯的理想而向前邁進,英國社會在這個過程所追求的就是美的生活、美的環境、美的街道、美的精神、美的社會,而富有自治精神的市民為了實現《美的生活、美的環境、美的街道、美的精神、美的社會》就從事各種踏實的實踐活動,英國市民的理性更因此而成長。因為摩里斯的影響,人們就進入了《比起物質,追求心靈與美》、《比起量,追求質》的時代。 六、藝術社會主義與台灣人 歐洲在工業革命以後,其經濟成長、發展,但在1873年的長期恐慌以後,就進入了帝國主義的時代,而這個藝術社會主義的發展其實就對當時的政治已帶來改變,在1906年的調查當中,29位工黨議員不以馬克斯的資本論為其最愛讀的書籍,而以聖經為最愛讀的書,甚至在布萊爾執政時,他就倡導倫理社會主義,述說重視鄰人愛與社區自治復活的重要。台灣文化如果能從根培養養分,讓它生根,進而使文化之樹茁壯,那麼台灣人一定會成為由下而上創造文化的「文化國家」。在國民黨的血液裡,只有著而由上而下教化民眾的儒家文化,而這個文化觀就在要強推古文教育的中文系畢業的人士當中強力的殘存著,但已經有30年歷史的民進黨是否能面對這樣的困境展開像摩里斯這樣的哲學理念嗎?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