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婆媳關係非人性,何苦為難女人?

【這些人】婆媳關係非人性,何苦為難女人?

年關逼近,辦公室同事熱鬧分著團購食品,同事見小敏沒啥反應,問她怎麼不趁團購買點年貨。一聽到「過年」兩字,小敏胃開始打結,每年老公返鄉車油門一踩那一刻起,小敏就覺得自己如被綁架的人質,已喪失個人自由意志,等著被那些「住在海邊」的親戚朋友從生小孩、買屋、存款、工作逐一嚴刑拷問,再想到要婆婆玩猜心戰,更是要吞胃藥才能應付。 婆婆是碧眼狐狸,一臉無害卻隨時出招 老公家中兩兄弟,公公經營小工廠,為人海派,但是對自己的家人就不一樣,尤其對婆婆講話粗聲粗氣、幹聲連連,只要他嗓門一嚷,婆婆就憂結著臉,配著低垂的眼神,一臉的委屈相。小敏的媽媽重男輕女,自小不被重視的她挺期待把婆婆當親媽。新婚不久時,小敏曾出聲阻止公公的惡言惡語。她的原意是替婆婆抱不平,出乎意料婆婆反倒私下向老公說:「這媳婦駕厲害,連公公都敢罵,以後不知ㄟ伊歹做人咩?」 先生聽完也不吭聲,連續幾天臉色鐵青,直到小敏追問,他才說出婆婆的「委屈」,這讓小敏啞巴吃黃蓮,百口莫辯,覺得婆婆如《臥虎藏龍》裡的碧眼狐狸,一臉無害卻隨時會出招。 父子不和,媳婦成代罪羔羊 先生和公公不融洽,父子罕見共識就是先生不當工廠接班人,聽說婆婆一臉憂愁對人說,媳婦不想留在南部,慫恿老大不回來。小敏對先生的決定不無怨氣,學商的她認為小工廠基礎穩固,強過上班看人臉色,但先生說:「這是我家的事,妳別管。」氣得小敏幾個星期不理老公。對婆婆的編派,小敏很想回嗆她:「誰不想當頭家娘?是妳自己的兒子不成材。」可是婆婆當著面又一臉沒事樣,讓人有氣無處發。。 結果,老二夫妻接班,小叔和老爸一樣貪杯,幸好老婆俐落能幹,這個小嬸工廠管理的有聲有色。婆媳同住屋簷下難免摩擦,婆婆三天兩頭打電話給先生,哭訴說她一輩子看盡老公的臉色,現在還要在媳婦鼻息下過活。偶而,婆婆也會提醒老公,「人家老二的媳婦能幹,你們上班賺那一點點錢,還要養小孩,要小心不要亂花錢。」 「住海邊的」親戚管很大 婆婆不會當面叨唸小敏,對自己的批評小敏多半是從旁聽來的,平時相隔兩地無所謂,但過年過節四目相對,她覺得自己怎麼也無法猜透婆婆心思,益發的戰戰競競。鄉下禮俗多,一連串的拜神祭祀習俗,都是婆婆和小嬸在忙。小敏想幫忙,小嬸總客氣說:「你們難得回來,東西放的位子不清楚,我弄一弄很快。」團圓飯菜一上桌,小嬸殷勤夾菜往大家的碗裡送,主客地位儼然分明。小敏起身想替大家舀湯,婆婆馬上說:「妳ㄟ衫愛細意喔,濺到歹洗。」小敏認為婆婆故意諷刺,先生卻說媽媽心眼直,是小敏想太多。 整個年節,婆婆如小跟班陪著小嬸忙進忙出,心想婆婆平日唸歸唸,其實很依賴她,親戚見到婆媳組合出現,多誇婆婆好命,有個這麼能幹的媳婦,聽在小敏耳裡實在不是滋味。另一方面,那些長輩簡直是住在海邊管到太平洋,「怎麼不再生個兒子?聽說有一帖祖傳祕方,......」、「在北部賺很多嗎?長子不能放棄家產,......」,看似關心的態度,卻句句都像是揶揄,轉身就會成為嚼舌根題材。 客人川流去來,只能一逕陪笑的小敏覺得好累,想躲到房間又怕被說「無款」,嫁入這個家十多年,身為長媳沒人當她一回事,這徹頭徹尾是個外人感覺,比外頭的霸王寒流還要冷。 ................................................................................................................................................... 要婆媳如母女是不可能的任務 從生物演化的觀點,父母親愛子女具有繁衍基因的動物性本能,而子女孝順父母則是後天環境教養所致,親情需要時間培養,在互動之間點點滴滴累積,建立情感的連結。 華人社會重視家庭關係,有著強烈的父系的傳統觀念,要求婆媳、妯娌這些因為婚姻而形成的關係,甫建立就要產生感情,立即融入成為一家親,最好還要視公婆如親爹娘、妯娌如姐妹。然而,這樣的要求其實是違反人性的不可能任務。 婆媳之間一如所有的關係都需要培養。 「好婆婆」、「乖媳婦」是一種角色,而非人的本質。一旦我們用角色與角色互動,是無法產生人與人連結所產生的真正情感,而躲在角色面具下的自己,被壓抑久了,自我會開始迷失而不自覺。我們的社會教化太強大了,在角色與自我的角力上,角色常常成為贏家,將他人的期待誤當對自我的期許,自我被壓抑住,人我之間混淆,內心自然無法安適平衡。 過年、過節家族成員之間,彼此在有限的空間內緊密互動,既要迎合對角色的期待,又想要自我需求獲得滿足,在脫離常軌的假期時刻,這種失衡感覺更容易被激化凸顯,過年期間發生摩擦也就更容易被放大。 關係是一種自我的投射 我們在乎的事情才會出現在眼睛內,並且往心裡頭鑽。 在關係裡面,我們常會有很多的投射,例如擔心自己無法成為好媳婦,因此怎麼看婆婆都是難討好的人。或者用角色去對角色去揣測臆想,理想化應該有的行為,進而要求自己以及要求對方。通常關係裡面的苦楚,也就從這不存在的理想化滲透而出。 年節團聚引起許多人對關係的焦慮,我們要做的是先釐清這焦慮從何而來?在關係裡面,要認清楚甚麼是自己要的、甚麼是自己不要的,甚麼又是別人給的,分清楚人我之後,我們才有能力去決定要怎麼做。 以小敏為例,她可以進一步探究自己何以焦慮?有哪些具體的事情足以引起焦慮,自己對「媳婦」有甚麼樣的認識,這樣的認識又是從何而來?有沒有個人的原生家庭議題在內,如果不喜歡他人的探問,是否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或者接受如家族治療大師鮑文(Bowen)所形容的,出借自已的一部分討好別人。 坦白說,我們所認為的關係內的苦多半是自找的,是我們允許自己被這樣對待。如果不喜歡被這樣對待,則要為自己做一些事,讓事情變成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要為自己負起責任。 婆媳問題是夫妻問題的變形 再進一步談婆媳問題,婆與媳本來是毫無感情基礎的兩個人,因為共同的男人而產生交集,通常婆媳衝突背後藏有一位不夠成熟的先生,這些不成熟的先生或將自己與父母的關係議題帶入夫妻關係內,讓原本的親子衝突轉移成為拉鋸的三角關係,或乾脆在婆媳問題點火之後,以夾心受害人之姿袖手旁觀。甚至有的先生有著無法解決自己的議題,潛意識選擇可以為自己出征的伴侶,太太成為被推上火線的烈士,某些妯娌之間的紛爭,其實是手足之間的代理人戰爭。 另外一種是夫妻無法面對自己的問題,但衝突的張力需要有出口,通常母親與兒子連結較深,夫妻迴避處理彼此之間的問題,婆婆就被拉進關係之內,成為夫妻感情衝突的煙幕彈。 還有一種是太太帶著自己個人議題進入新家庭,例如小敏似乎不太願意與婆婆親近,但又隱含著期待婆婆一視同仁、無條件接納自己,對「變成外人」分外敏感, 這時回溯個人生命史來觀看,有時可以找到問題的結。而不論是哪一種問題型態,這些問題追根究底都該回到夫妻問題來解決。 練習賦予經驗意義,不為難自己 如果要營造不同的關係模式,過年期間不得不的相處時刻,反而可以創造契機。我喜歡岸見一郎詮釋阿德勒的理論時說,「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當我們接受婆媳關係親如母女是非人性的要求,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本質,不為難自己,也不為難他人,賦予經驗新的意義,這會是新春好的開始。 回溯個人生命史來觀看,有時可以找到問題的結。而不論是哪一種問題型態,這些問題追根究底都該回到夫妻問題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