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選難,執政更難

去年9合1大選後,各縣市長的執政滿意度調查陸續出籠,結果當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當初勝選的光環不是民眾買單的保證,媒體寵兒不見得等同高滿意度,繼續以打選戰的手法來執政,是對民眾耐心的考驗,施政是否有實質成效,很難逃過民眾雪亮眼光的檢驗。 許多政治人物發現打選戰比起執政有趣多了,造勢場子或是大街小巷拜票,享受的是民眾的熱情,和刻意被引導的激情。談政見只不過是作文比賽,或是口才的較量,實實虛虛,參選人與民眾一起打迷糊仗。 勝選上台後,面對的是千頭萬緒的政務,從前朝接收的是政績或是爛攤子,就像台灣俗諺所說,「好運的得時鐘,歹運的得龍眼」,所以大家的起手式都不同,既要姿勢漂亮,又要威力無窮,於是有人畫龍點睛,有人卻畫虎不成反類犬。 執政的難度在於回應民眾的「急功好利」,21世紀全世界的執政者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民眾如此難以滿足,且怨氣沖天。西方學界稱此為critical citizen,中文翻譯應該是嚴厲挑剔的公民,但是如果翻譯成刁民,大概也可以會心一笑。然而也只有在民主社會才有刁民存在的必要與空間。 想要交出真正漂亮的成績單,執政者必須廣結善緣,建立起廣度和深度都夠的治理聯盟。與立法和民意機關的溝通折衝,甚至是搏感情都是必要的手段。美國總統歐巴馬經常被批評只喜歡打選戰,不善於治理國家,因為他與國會議員的聯繫和交情淡如水,表面和私下的功夫都很馬虎,所以他最在意的健保政策也窒礙難行。行政單位與立法機關經常處於箭拔弩張,絕非百姓之福。 現在許多政治人物迷信媒體形象和網路戰略,認為顧好這兩個領域就可以處於不敗的地位,這種迷思就是標準的將執政當成打選戰,選戰時期只要打敗對手就可以得分,但是執政後,最大的對手是自己,需要時時超越自己的表現,以結果作為最基本的檢驗標準,才能守住民眾的耐心與好感。 當然現在還不是論斷各縣市長表現的時機,凡事起頭難,新手上路總是需要磨合期。不過時間飛逝,若是無法把握時間,戰戰兢兢地為民服務,民眾對不適任政治人物的無情是必然的結果,沒有真功夫,再會表演,也總會被看破手腳。馬英九執政7年多,只剩下扶地挺身和跑3000公尺的身影,就是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