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日日雙胞胎日!

日日好日,日日雙胞胎日!

每一年的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這些節慶,總會見到學校和商家歡樂慶祝;歡慶的人群中,肯定有不少雙多胞胎家庭的身影。但是,除了這些特殊日子之外,你知道世界各地其實還有「雙多胞胎日」嗎? 台灣與世界各地的雙胞胎日 1987年時,台灣的雙胞胎家庭共同決定台灣的雙胞胎日為11月11日,而後,台北市雙胞胎協會在1995年04月22日成立,1999年11月12日還曾一舉創下「聚集最多雙胞胎」的金氏世界紀錄,更在2002年時再次以「聚集806對龍鳳胎」創紀錄,為台灣的雙多胞胎歷史增添不少燦爛色彩。綜覽世界,其實各國的雙多胞胎日也不惶多讓,有些是擁有悠遠歷史的開創者,有些則是有力的國家政策推手。 雙胞胎日中最有名的,就屬美國俄亥俄州的「雙胞胎日(Twins Days)」,雙胞胎日一開始是為了紀念一對雙胞胎兄弟Aaron Wilcox和Moses Wilcox。隨後,從1976年起,每年的八月初會在Twinsburg這個城市舉辦雙胞胎大聚會。而在美洲的其他國家也有雙多胞胎紀念日的蹤跡,像是2006年起,阿根廷也跟進舉辦「雙胞胎節」;而加拿大則有「多胞胎覺察日(National Multiple Births Awareness Day)」,並且每年在這個日子藉由故事的匿名分享、宣揚組織理念、以捐款做出實際的支持、建立社區的在地方案等,提升大家對於雙多胞胎家庭的覺察。 澳洲也有「多胞胎覺察週(Multiple Birth Awareness Week)」,在每年的三月舉辦不同主題的論壇,像是今年的論壇就以「多胞胎應被視為獨立個體」為題舉辦。地緣相近的紐西蘭同樣也有多胞胎覺察週,是在每年的十一月初舉辦。同樣具有大英國協歷史背景的英國,則是訂每年的7月1日到7月7日為「雙胞胎、三胞胎與多胞胎覺察週」(Twins,Triplet and More Awareness Week),不只推廣雙多胞胎家庭的聯誼與相互支持,更發展出雙多胞胎熱線,希望有更多雙多胞胎家庭加入。 而與台灣同樣身在亞洲的日本,則在1984年訂定12月13日為雙胞胎日,因為在那一天,日本解決了長遠以來的「誰是老大」爭議,確定以出生順序作為排行依據。以往在日本的傳統認為,老二是要保護老大的,因此會先出生;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老大先受精,因此會待在子宮較內部的位置,相對會較晚出生。後來,日本在1984年確定先出生的孩子排行為老大,解決了長久以來的討論和爭議。 為什麼需要雙胞胎日? 雙多胞胎日看起來是個愉快的節日,但其實對於雙多胞胎家庭來說,這也是難得能夠與社會其他族群接觸、溝通的好機會。社會對於雙多胞胎家庭有許多誤解,認為這樣的家庭「很幸運」、認為雙多胞胎家庭與一般有多個小孩的家庭在照顧或其他需求上沒有差別,甚至因此覺得雙多胞胎家庭要求過多資源,但因為雙多胞胎家庭人數少,照顧工作以外實在分身乏術,因此是社會上「那默默的一群」,更常在政策制訂時被忽視或踢皮球。 要讓雙多胞胎家庭能夠「日日好日」,首先就要從「日日雙胞胎日」做起。事實上,雙多胞胎日正是為了促進更多溝通機會而設立,為了「看見」這些家庭,不論是政府或是人民,對於雙多胞胎家庭的注目,不該侷限在嘉年華式的慶祝,而應該在雙多胞胎覺察日外,持續發展對於這些家庭的關懷,將雙多胞胎視角作為倡議的常態、服務的基本知能。雙多胞胎日的活動不只是「出遊」、「大合照」這樣簡單,而是藉由聯誼活動發展在地的社區支持網絡,更由經驗分享的方式,促使雙胞胎家庭由家內的「自助」轉為家與家之間的「互助」,甚至形成國家婦幼政策的真正落實需求與國際行動的倡議,讓目前國內這樣看似「高標準」的婦幼政策能夠擴及不同的家庭,最終能夠形成滾動政策討論的能量。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