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語課程的商榷

108學年開始,東南亞語將進入小學成為母語課程,許多人認為這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展現,也讓東南亞媽媽們的下一代有機會學習母親的話,誠為美事。唯個人有不同看法。 首先,語言要能存續大致有兩大因素,一是使用人數達一定規模,因著日常溝通的實用目的,自然有人學習,例如:台灣400年來的台語與客語以及更源遠流長的原住民語。二是因為政治上的強制力,一般人被迫學習,例如:1949年之後,跨海移民來台的大陸族群,人數可能少於當時的客家族群,但是國民黨以禁止說方言的方式獨尊華語,致使人數較多的福佬與客家族群被迫學習中文,幾十年下來,造成其他語群使用母語人數大幅下降,慘況如同葉菊蘭女士形容的,「台語在掛號中,客語已在急救,原住民語可能在加護病房中等著拔管」。 由於50歲以下的父母,少與子女用母語交談,或者現實上自己也說不輪轉,家庭內大多已無法承接母語的功能,所以才由學校以一周1小時的方式來教授,希望延緩母語的流失,但是衡諸實際,年輕人只有與年紀大的長者,才可能用幾句母語簡單問候,90%以上的時間,是以華語交談,母語教學聊備一格,維繫成效實在難樂觀。 甚至連國會殿堂,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想用客語施政報告,竟然不被允許,萬山不許一溪奔,本土語言環境艱困可見一般。現在又加入了東南亞語課程,且放在學校內與台客原住民語並列,學生可自由選課,政策理由實在難理解。 因為東南亞婚配來台的媽媽們,基本上是屬於移民歸化,其本身的母語並非在台灣境內可通行,與台灣本土的連結很少,應該和日語韓語一樣是外國語才對,現在與瀕臨存亡的本土語言並列,顯得不倫不類。據報載東南亞語已開了58個實驗班級,對於已虛弱的本土語言教學可能雪上加霜。由於課程並列,會有排擠效應,多一個學習東南亞語的學生,就是少一個學習本土母語的人,豈能不慎? 個人認為東南亞語如果國民教育階段要學習,可以安排在學校課後的安親活化課程,或加開第8節讓有需要的家庭來學習,此外社區大學開課也是適切的方法。不能和現行本土語並列,也不能因為現在推行南向政策,就混淆了本土語言教學的目的。 也許有人以為筆者觀念太偏狹,美國學校體系也提供西班牙文、中文的選修課程。這說法不盡正確,因為這些課程並不影響美語在該國主流地位,就如同沒有人認為東南亞語課程會排擠華語在台灣的主流地位。 想要海納百川也該有個限度,過去因為歷史因素,台灣竟然同時有京劇、粵劇、川劇、豫劇等舞台藝術要維護發揚,結果因為欠缺該戲劇的語言人口,加上表演方式與本地隔閡,最後是全部消失,連最有本土色彩的歌仔戲也因為語言人口減少而奄奄一息。同樣的,台灣蕞爾小島,竟有十多種語言要維護,就已是不可承受的重,現行政策令人擔心,唯恐東南亞語學不成,還賠上本土的語言前景,主事者應再考慮?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