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在台灣歷史上的地位

澎湖在台灣歷史上的地位

十六、十七世紀的航行,必須藉由洋流與風向來控制航道。澎湖海域一年四季剛好有三種洋流出現:除了整年都在流動的北太平洋暖流黑潮的支流經過澎湖海域北上之外,冬天隨著東北季風南下的中國沿岸流,也直達澎湖海域;夏天隨著西南季風北上的吹送流,也來到澎湖海域。此乃澎湖海域會形成重要的航行結點的地理因素。 洋流交會,海戰不斷 在這三個洋流交會點的澎湖,剛好也有十七世紀的國際三大勢力交會於此:西方勢力經由對南洋的控制,繼續北上;日本的「御朱印船」的海商勢力南下;以及中國閩南海商勢力(其中包括一些武裝化的私人海商集團,即俗稱的海盜)向東發展。這三股國際勢力交會於澎湖,必然有很多海戰發生於此:荷蘭與明帝國的戰爭、施琅與東寧王國的戰爭、清法戰爭、清日甲午戰爭,都在此發生戰役。 法籍學者高格孚(Stephane Corcuff)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觀察指出:「台灣海峽直到十七世紀時才成為地緣政治主體;也就是當李旦、顏思齊、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以及後來的鄭氏王朝將台灣視為根據地時,台灣海峽才是地緣政治主體」,「台灣海峽是在1620年代才從地理實體轉變成為地緣政治主體。」(詳見高格孚,《中華鄰國── 台灣閾境性》)因此,這個具有地緣政治主體的台灣海峽內的主要群島──澎湖,當然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澎湖比台灣本島更早具有地緣政治主體的地位,所以澎湖在歷史上,經常是外來勢力進入台灣之前的前哨,澎湖因此受台灣之累而遭殃。過去,幾乎每一個外來統治者或外來勢力,要進入台灣之前,都會先佔領澎湖—— 荷蘭人進入台灣之前,先佔領澎湖;鄭成功攻打台灣之前,也是先攻佔澎湖;施琅替滿清帝國打台灣時,也是先攻佔澎湖;甲午戰爭馬關議和時,日本也急著在接收台灣之前,先派兵進入澎湖。 過去,擋路前哨 現今,命運同體 所以,自十六世紀迄十九世紀,澎湖一直是國際軍事與貿易的必爭之地,也因此替台灣做了擋路前哨。 順著這個歷史議題,我們不妨讓歷史與現實對話—— 問:萬一當今中國北京當局要出兵攻打台灣的話,是否也會重演歷史先攻佔澎湖? 答:今天台灣的離島,除澎湖之外,還有金門、馬祖等地,他們必然比澎湖更具前哨作用。況且,現代的武器與戰爭型態已經完全改觀,根本無須先佔領任何外島……。但最根本的問題,已非軍事,而是政治,尤其是國家認同。因此,中國要併吞台灣,已無須採取軍事行動。中國哪裡都不必先攻佔,只要先「攻佔」台灣的立法院即可。當呼應北京的「一個中國」的聲音充斥在立法院時,北京根本無須出兵,台灣就盡入其彀矣!再從近幾年台灣媒體來看,北京當局透過親北京的商人收購台灣媒體,壟斷言論,亦成攻台先遣部隊! 但無論形勢如何變化,澎湖與台灣從歷史到現實,已結成一體,已是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 澎湖西嶼西台。圖/李筱峰提供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8期(五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