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醫心路】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獲教宗贈勳的虎尾醫師蔡伯遜

【仁醫心路】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獲教宗贈勳的虎尾醫師蔡伯遜

「病人生病是一件大事,我個人的辛勞則是一件小事,醫師的天職就是服務病人啊!」蔡伯遜醫師這麼說。他歷經烽火戰亂的年代,輾轉從大陸來台之後,將一生的青春完全奉獻給雲林鄉親。有人曾問他還想回大陸嗎?他說:「這裡早已是我的故鄉了......」 蔡伯遜醫師,你或許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是走在虎尾街上,好多老一輩的長輩們,一輩子都讓他看病,他們的兒子、孫子生病也找蔡醫師。 逃離烽火,避難台灣 出身江南大戶人家的蔡伯遜,讀高中時遇上中日戰爭,在烽火戰亂中只好離家逃難,一路從江蘇逃到山東,陰錯陽差之下考上山東醫專。然而在戰亂物資缺乏的年代,連上課最基本的教科書都沒辦法購買。他們只好用最克難的方法抄寫老師課堂的講義,同學們再分著看。 經過5年的苦讀,畢業後蔡伯遜到上海東南醫學院附設醫院實習。原本以為太平盛世就要到來,沒想到國共內戰旋即爆發,物價暴漲、人心惶惶。有朋友問蔡伯遜:「想不想到台灣看看?」他心想局勢這麼混亂,反正也回不去江蘇了,便一口答應:「到台灣?好啊!」 蔡伯遜換了1000元台幣,右手拎著一只公事包,就從上海搭船來到台灣。來台灣後,就四處找工作,最後在省立台中醫院(今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找到一個無給職的醫師缺,靠著為肺癆病人施行人工氣胸手術的醫療費過活。 由於他的醫術高明,病人風評很好。後來陸續在台中高工、台灣銀行和電信局的醫務室兼職,生活雖然過得很忙碌,但收入也漸漸豐厚起來,還買了一部日本製的鈴木50cc的機車代步。這在那個連腳踏車都很少的年代,可是非常拉風的。 偏鄉行醫,水牛精神 因緣際會之下,他認識了天主教雲嘉教區牛會卿主教,牛主教邀請蔡伯遜到開辦不久的虎尾若瑟醫院幫忙。蔡伯遜的生活已經步上軌道,心中其實很猶豫,不知該不該答應,便詢問朋友意見。當時朋友很直白地跟他說:「若你想服務病人,就去虎尾吧!」 幾經考慮之下,蔡伯遜決定到虎尾做個兩年看看;沒想到,他這麼一待,就是一輩子...... 蔡伯遜到了虎尾發現,和台中比起來真的是鄉下。若瑟醫院全院竟然只有兩名醫師,護士呢?沒有半個!病人的照護都由修女負責。院內也沒有兒科醫師,因此蔡伯遜得負責看內科和兒科,每天從早到晚看完門診,半夜還要值班;若有急重症病人,他就得處置。 蔡伯遜住在離醫院非常近的小房子,醫院同仁說:「每天晚上10點要上床之前,我們會聽到他開門的聲音,他要去看一些比較嚴重的病人。」他一定得到醫院看完病人,才能放心回到宿舍休息;但是半夜遇上急診病人,二話不說又披上白袍往急診室衝,直到病人情況穩定下來,才拖著疲憊身軀回到宿舍。 早年台灣各項條件不佳,還有很多傳染疫病。在還沒全面推行小兒麻痺預防接種時,好多小兒麻痺孩子不良於行,只能在地上爬行;有些人甚至出現由下往上的上行性麻痺,若是影響到肺部就會喪失生命。蔡伯遜就為病人穿上俗稱「鐵肺」的鐵製呼吸器,協助這些孩子呼吸。 當時另一個嚴重的傳染病是肺結核,嚴重的病人得24小時全天候使用人工幫浦維持呼吸;一旦幫浦停了,病人就會失去生命。因此醫生、護士和家屬得輪流接手,不斷擠壓幫浦,才能維持患者的呼吸.......這就是當時一刻都不能停的救命工作! 若瑟醫院的同仁都形容蔡伯遜醫師就像一頭「台灣水牛」。他雖然來自大陸,性格卻更像是「台灣水牛」,總是默默做事,從不喊累。 最感人的是,1959年「八七水災」的時候,風雨交加,蔡伯遜擔心民眾需要診治,顧不得狂風暴雨,仍捲起褲管涉水到醫院看診。如今若瑟醫院典藏了一張珍貴的相片,相片裡正是蔡伯遜醫師,拿著聽診器為病人聽診,雙腳泡在汙水中看診,這一幕看了讓人永生難忘! 八七水災的感人畫面:圖中,蔡伯遜醫師和病人都泡在水中。圖/若瑟醫院提供 生病時,蔡伯遜醫師在;水災肆虐時,蔡伯遜醫師也在。他持續守在醫療資源很缺乏的虎尾,一晃眼過去就是40年。這是何等的不容易!蔡伯遜醫師卻輕描淡寫地視為理所當然。他說:「病人生病是一件大事,我個人的辛勞則是一件小事,醫師的天職就是服務病人啊!」 蔡伯遜醫師可說是雲林人的健康守護神。圖/若瑟醫院提供 由於蔡伯遜醫師數十年如一日的奉獻醫療,獲頒台灣「醫療奉獻獎」;此外,他更獲得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賜「都騎尉爵士」殊榮,感謝他對醫療的奉獻,如同捍衛生命沙場的騎士風範。 蔡伯遜對於自己的辛勞總是絕口不提,他用生命實踐信仰「我來不是為受服侍,而是為服侍人」;他認為將愛化為行動,感受助人時得到的快樂,就是他這一生最大的喜悅。 蔡伯遜醫師獲頒醫療奉獻獎及都騎尉爵士殊榮。圖/若瑟醫院提供 40年的時間,蔡伯遜看過上百萬人次的病患,可稱是雲林鄉親最忠實的「健康守護神」。 曾有人問他:「想不想回江蘇老家看看?」蔡伯遜醫師這麼回答:「走在虎尾街上,到處是一輩子找我看病的老朋友,這裡早已是我的故鄉了!」 是啊!受人信賴的「小鎮醫師」走在虎尾街上,到處都是他認識的病人老朋友,這樣彼此互相關心的緊密醫病關係,在現今的台灣社會裡,似乎是愈來愈罕見了。 蔡伯遜醫師總是說:「醫師的工作不單是看『病』,而是看『病人』,尊重生命,尊重每一名病患的獨特性,用心聆聽每一名求診病患的心聲。」 蔡伯遜醫師。圖/若瑟醫院提供 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 2009年,雲林鄉親最忠實的健康守護神病逝若瑟醫院,走完這一生的塵世旅程返回天鄉。在虎尾天主堂舉行殯葬彌撒暨告別禮。眾人用一首首美妙詩歌,送別蔡伯遜醫師,更有曾經受他照顧的病人當場哭倒在天主堂,大家都好不捨這麼一位好醫生離開人世。蔡伯遜醫師死後安葬於民雄天主教聖山墓園,歸土於他心中早已認定的故鄉——台灣。 回顧蔡伯遜用愛走完的一生,在在都貫徹了若瑟醫院的創院宗旨「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求學不僅遭逢戰亂烽火,輾轉來台灣之後,又放棄相對優渥的生活,到更偏遠、更需要醫師、醫療資源更貧瘠的地方奉獻自己的一身所學。蔡醫師生前常說:「一切都是天主巧妙而美麗的安排。」他從不以為苦,也從不抱怨,四十年如一日為照護病患健康而努力。 我們感謝他以醫療照顧台灣人,疼惜雲林人,也要學習他的溫暖、體貼與謙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共同守護台灣的貧病老弱,照顧最需要照顧的人。 【相關連結】 張肇烜醫師的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