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醫學月刊傳奇

當代醫學月刊傳奇

《當代醫學月刊的傳奇》是我生平著作或編撰的數十本書裡面最為奇特的,因為我在當代醫學月刊40年(1973-2013)中擔任總編輯長達26年5個月。這長度,僅次於我的醫學工作,因此有強烈的責任感,要把這一段歷史記載下來。 當年《當代醫學月刊》創立時,我只是大五的醫學生。創辦這份月刊的年輕人,抱定的只是錢花完就要死心放棄的刊物。沒想到凡事因緣巧合,一個小觀念,竟然最後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 這一群人當年並不起眼,都只是小人物,現在無論提到誰,說不認識他們,那您可就算不上在醫界打拼過的人。 至於當代醫學月刊的影響力,即使她不存在,伴隨的橘井出版社也沈寂了,可是隨後的第七版《內科學》,卻得了罕見的臺大醫院傑出著作獎,銷路甚佳,因為她是以中文寫的四巨冊的本土內科學。而這書奠基於前六版的內科學,而這六版內科學的出現,是有當代醫學月刊肥沃的養料灌溉的關係。 我想經由這一本書的出版,喚起我們對前輩的一些回憶。 1970年代初期的醫學界 臺灣醫學界在1970年代初期,師資或設備較夠水準的只有臺大醫學院、國防醫學院和高雄醫學院。醫學會只有臺灣醫學會與中華醫學會定期舉辦年會。醫學刊物只有《臺灣醫誌》、《中華醫誌》和臺灣省醫師公會出的《臨床醫界》。醫學書籍中文的只有葉曙教授的《病理學》和陳登科教授的《皮膚科》。 翻譯《佛洛伊德傳》吸引同好1969年,廖運範醫師完成了大學同班同學林哲雄(筆名「林衡哲」)醫師交代的《佛洛伊德傳》的翻譯,由志文出版社出版,列入當時的「新潮文庫」。 《佛洛伊德傳》的翻譯吸引了臺大醫學院賴其萬、林克明、符傳孝等醫師,和文榮光、楊庸一、鄭泰安、胡海國,和臺北醫學院葉頌壽、葉頌熙兄弟等對佛洛伊德有興趣的醫學生和廖醫師成為朋友,開始為「新潮文庫」翻譯《佛洛伊德全集》。 除翻譯外,也經常聚在一起聊文學、談社會問題,慢慢地談到臺灣醫師的社會形象每況愈下,都希望能重振醫師形象、善盡社會責任,為臺灣出力。 這樣的不定期聚會持續到1971年楊泰瑛加入後,開始固定每月一會,留美的林衡哲很羨慕地稱之為「譯友會」。當時廖運範醫文/張天鈞 校友小品26 Jing-Fu Bulletin 景福醫訊師最年長,是臺大醫院內科總醫師,楊庸一醫師還只是大四。 《赫里遜內科學》翻譯後大賣的領悟 1971年臺大內科各專科,包括廖運範醫師在內的6位總醫師,決心就專科分工,另找一位住院醫師共七人,把當時被奉為內科學聖經的《赫里遜內科學》譯成中文,由當時的內科主任宋瑞樓校閱。花了一年,共譯近500萬字,但完稿後卻沒人出版,只好7個人自己成立杏文(取Seven音,七人也)出版社。沒想到出版後,賣了好幾千本。 第一本的翻譯教科書能夠熱賣,讓大家了解到許多人都有此需求,如果能把臺大醫院教學內容變成雜誌,就可成為本土教材和教科書。 年輕的理想與實踐 「譯友會」於是開始尋找同志,例如文采出眾的總醫師周正雄、熱心認同的第三年住院醫師張慶忠,加上臺大藥學系畢業的蔡橫松,和林衡哲在企業界的弟弟林欽沂,積極籌劃出版期刊。 若辦得起來達一年以上,我辦桌請客剛好臺灣省醫師公會的《臨床醫界》月刊快辦不下去,當時的理事長吳基福透過陳炯明教授找我們接洽,但我們堅持必須付稿費,且期刊要賣錢。吳基福先生很驚訝,認為免費贈送都沒人看,賣錢更不可能。 我們則認為因不用付錢,所以沒人看。但吳先生相信雜誌不能賣錢,甚至打賭:「若辦得起來達一年以上,我辦桌請客」。兩邊理念不同,只好做罷。事後證明我們是對的,但他早已忘了做過的承諾。 當代醫學月刊的誕生 我們照原定計畫籌備一份新的醫學期刊。陳炯明教授那時還在臺大,雖然第一年住院醫師月薪僅二千多元,陳教授卻捐了2萬元鼓勵我們,而我們也每人負責湊5千到2萬元不等的資金,有人甚至是把結婚蜜月的費用拿出來,最後湊足了登記雜誌規定的費用―13萬5千元,並選在1973年醫師節創刊。 第一任《當代醫學》社長和發行人 我們拜託陳炯明教授擔任社長。負法律責任的發行人,依規定公務人員不能出任,而廖運範醫師那時在臺大是兼任主治醫師,是唯一不具公務員身份的人,因此由他擔任發行人,沒想到一做就是40年,幾次要求更換發行人,卻無人肯接。 社長則自1989年起由謝文斌接任,2001年再由留美歸來,剛卸下慈濟醫學院院長職務的賴其萬教授接任至2013年12月當代醫學月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