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計畫」見樹不見林、教育部搞錯方向了

「玉山計畫」見樹不見林、教育部搞錯方向了

8月初,教育部推出2018年「玉山計畫」,大手筆提供每年56億。「有鑑於亞洲鄰近國家競相爭取學術及科技人才,提昇該國家學術研究及教學的表現,並帶動產業發展及升級,以致國內部分優秀學者有逐漸被其他國家延攬情形。」說台灣的大學教授薪資太低,有必要祭出高薪搶才,主要有三項,一是「玉山學者」,「由大學提出延攬國際頂尖人才需求,每年除每月薪資外,另可支領最高500萬元,並一次核可3年。」為了留住國內優秀人才,條件亦同。二是「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三是「教授學術研究加給提高10%」(請參考教育部官網) 消息一出,引起一波波反對聲浪。這幾天,教育部趕快召開座談會,還要續開3場。只是長官們見樹不見林,不能體會大家為什麼反對。首先是「每月薪資外,另可支領最高500萬元,並一次核可3年。」引起疑慮,如果有這麼頂尖、可以用一般資深教授的4到5倍薪資敦聘的話,那一定是認定他對國家產業、科技將有重大貢獻,這種重量級人物1年要聘到10個都不容易,大可用特別經費,用客座、特聘教授來聘,而這也不是新鮮事,國內各大學早就在做了。他們雖然領的薪水高,因為不是長期專任,校內老師都不至於有任何反彈。以數倍高薪來聘專任教師,3年後「玉山計畫」沒了,這些「頂尖人物」會留下來嗎?如果他們純粹看在「錢」份上,會好好投入教學嗎?如果只是為了高科技研究或產業升級,也不需要聘到大學教書。 有關「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應該是延續之前的彈性薪資方案。教育部官員難道不知道,「彈性薪資」只圖利某些大學,甚至已成了少數所謂「學閥」者的變相加薪。有一個公立大學辦法中還有「三、本原則所稱特殊優秀教學研究創作展演及經營人才如下: (一)國內外教學、研究創作、展演卓越人才。 (二)對本校校務發展與推動具重要貢獻之人才。 (三)國內外卓越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人才。」其中第二、三項不是擺明了校長、教務長、研發長、院長、系所…等主管都足以稱之嗎? 有關之前大學彈性薪資的實施,校內誰有資格領更多薪水,已經造成無端的檯面上或檯面下的紛紛擾擾,大部分老師根本不知道可以申請,即使知道了,有些謙虛的、默默耕耘的、勤儉刻勞的教授也不會去申請。說是大學自主,各校自行決定如何發放,我問過幾個未擔任主管的公立大學教授,幾乎都不知道他們學校的彈性薪資是如何決定的。比較開放的學校,通過系所會議、行政會議討論;比較弄權的,照校長意思擬個辦法,幾個人就決定了。於是,有一級主管也在名單內,既領主管加給再另領彈性薪資。官大學問大嘛! 教育部不須錦上添花 而是要給年輕子弟機會 30年來,國人可以自由出國留學,大部分年輕人拿了博士多半願意回來故鄉;而國內研究所也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博士。只是近十年來,大學教職成飽和現象,流浪博士到處都是,尤其是文哲、藝術類科方面。目前教育部的前瞻計畫應該做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要給我們年輕子弟機會,以「博士後研究」或是「青年學者專案」方式,讓暫時沒有專任缺的大學可以申請(就像以前青輔會施行過的),讓年輕學者做研究、或教個2、3門課,給予月薪,讓他們能暫時安定下來。一方面為國家儲備人才,讓優秀的學術人才感受到故鄉對他們的重視;另一方面讓青年學者得以累積研究或教學經驗,等候有專任缺再行申請,並試試自己是否真的適合於教學、研究崗位。1個人1年(加年終獎金)不會超過100萬,1年核給300名,也才3億,3年才9億,等於900人次。這900人次才是幫國家留住人才的有意義的數字! 高教前瞻計畫的錢如果還是用不完,那就給所有大學初任助理教授(專任職)者每個月多5,000元津貼,給兩年。念了多年書,甫獲博士者,通常非常拮据,多給他們津貼,已任或資深教師應該都樂見其成。 一個36歲的學者,通過公費留學,4年多獲得了德國大學博士,志在教學研究,可是畢業回國,2年卻找不到正職,他南北奔走兼課、寫稿、演講,不到40歲,頭髮卻已花白。不得已,他8月底將至中國任教。他說他有家、有小孩,去中國真的是不得已,不是因為薪水較高。他說,如果有上述的月薪教職,即使還不是專任,他都不會離開。這樣的優秀人才不只他一人,我每次想到這些年輕人,心都在絞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