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推多元化垃圾處理 北、中、南將蓋「沼氣發電廠」

環保署推多元化垃圾處理 北、中、南將蓋「沼氣發電廠」

為解決地方「垃圾大戰」,提升環保效能、環保署推出「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環保署長李應元今表示,將研議在北、中、南三處設「沼氣發電廠」,讓廚餘可以來發電,並對再生能源有所貢獻。該計畫產業化後設備技術考慮輸出至「新南向」國家。 至於三處沼氣發電廠位址在哪?李應元答覆媒體詢問表示,「北部、中部大概都有,南部大概也有地點,但必須要和地方都說好,地方也有提出申請,所以都在進行中。設施必須要到成熟階段再說明,才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行政院長林全在院會中也指示,針對近期雲林縣垃圾處理問題,請環保署儘速檢討縣市代燒垃圾回運焚化底渣及資源化產品的合理比率,並持續與其他有焚化爐的地方政府協調,建立長期且穩固的合作機制。 林全指出,另為提高底渣資源化產品利用,請各部會辦理公共工程時全力配合使用,並請工程會儘速盤點可協助去化的公共工程,更精確掌握相關需求。 行政院長林全今(6)日在行政院會聽取環保署督察總隊長吳盛忠報告「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環保署長李應元在會後記者會說明,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計畫,「因為有的縣市沒有焚化爐,必須要跨區域設備的調度,垃圾的協處」。 「第二是底渣可資源化運用,因為過去有些疑慮,環保署和工程單位研議訂出施工規範,讓各縣市可以來運用,讓國家的重大建設也可以運用,其他國家也都這樣,絕大多數也都可處理。部分鄉鎮級代表不了解,帶動民眾誤解,我認為這不應該」,李應元進一步表示。 李應元說明環保署「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提出的對策,包括第一:焚化廠升級整備,包括汽化技術引進、機械化、高效脫水等,第二、推動區域合作,第三,離島垃圾清運協助,第四是環保設施效能提升,希望達到「零廢棄、循環經濟」的推動。 焚化廠升級整備、堆肥新技術 環署編153億推動 「焚化廠已用二十年,所以要提升效能規劃」,李應元表示,希望讓焚化爐「能源化」達到循環經濟,如例用「軌道式、光學、磁氣分選後可將垃圾分類,適度回收再利用」,產業化後甚至可以來配合,在南向政策裏「外銷」產業技術。 「舊堆肥要二200多天,新的脫水技術只要20天而已」,李應元說,像壓榨甘蔗一樣把水脫離,並引進新的細菌,「完全不會臭」,希望在離島和各縣市引進來處理廚餘、農業廢棄物,「肥料化」。 李應元表示,這項計畫總經費153億4千萬,中央負擔84億5千萬,地方相關配合就是68.9億,而地方財政負擔不同,會做競爭型的計畫來推動。 林全在會中聽完報告後裁示,這項計畫以資源再利用方式強化處理垃圾問題,並以低耗能轉化高熱值及高品質合成氣,此資源化新技術運用,不僅可處理垃圾問題,也開闢新能源,符合行政院推動中的循環經濟理念,請加速辦理,使及早發揮成效。 林全也指示,未來相關技術研發及設施建置等,亦應結合國內產業優勢,由中央各相關部會與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共同推動,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環保署表示,該6年計畫(106年至111年)中央地方將共計投入153億元,其中90億元升級焚化處理設施整備,37億元推動新穎技術,包括機械與生物處理、氣化、脫水與高效堆肥(分散式)、厭氧消化(集中式)等,使大幅提升廢棄物能資源化效益,逐步邁向循環經濟時代。 至於外銷焚化廠設備升級產業與技術「新南向」,李應元說明,這是就多元方案,幾件設備都可和其他國家分享,「但在國內要先使用,國內各縣市使用後,達到規模經濟,再到國外去推銷」,相信對於產業發展、經濟都好,「環保兼顧經濟發展」。 李應元指出,「已經有外交實績的,就是快速脫水及發酵的部分,那機器已有外國在接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