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農產外銷應親中或媚日?

【專文】農產外銷應親中或媚日?

台灣國內農產需求量有限,因此所生產的農產品需要透過外銷市場來穩定供需和售價,也成為歷來農業施政的重點之一。過去馬政府執政時期兩岸關係熱絡,在兩岸官方的積極推動下,中國很快超越日本成為台灣農產品外銷的首位,卻未設置風險管控機制,讓部分農產品如石斑魚、鳳梨釋迦、鳳梨等幾乎以中國為唯一市場。兩岸農產貿易熱絡除了比較利益原則外,多少還是有政治因素存在,虱目魚契作就是相當鮮明的案例。 親中或媚日,都是大忌 如今兩岸關係趨冷,親綠人士即指出,中國佔台灣鳳梨出口量的9成以上,如果中國市場突然萎縮而又沒有其他替代出口市場,國內鳳梨價格將崩盤。為避免中國拿農產品作為政治籌碼,攪動國內政局,蔡政府上任後積極尋求中國以外的外銷市場,而日本再度成為蔡政府的首選目標,所持理由包括:「要分散市場,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日本屬較高端的消費族群售價較高」、「日本政府對台較為友善」、「日本消費者偏好台灣水果」等等。未來國內生產的主力水果如香蕉、鳳梨、鳳梨釋迦、芒果等也都是瞄準日本市場,其他地區如東南亞、南韓、歐盟等則屬次要市場,投入的人力及經費相去甚遠,讓外界不免憂心台灣政府努力從所謂的「中國陷阱」中爬出來,卻又一股腦的掉進「日本坑洞」(沒有市場過度集中憂慮?),似乎忘記了過去台灣商人在日本市場曾經吃過的苦頭。 以國人熟知的鰻魚為例,日本不僅養鰻也是全球最大的鰻魚消費國(全盛時期消費量高達16萬公噸,目前消費量降為6萬多公噸,占全球總消費量的70%以上)。唯因受到氣候、鰻魚苗不足等限制,當地生產的鰻魚數量有限,供不應求,氣候溫和的台灣遂成為日本鰻魚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全盛時期日本每消費兩尾鰻魚就有一尾來自台灣。而日本官方為保護當地養鰻業者,經常無預警的對台鰻進行藥物殘留檢驗(台灣養鰻使用的藥物主要來自日本),且日本商社對台灣養殖鰻魚的生產成本、每天鰻魚池邊價格等等均知之甚詳,讓台灣養鰻業者及出口商難有高的獲利空間。尤其當中國養殖鰻魚也同樣賣到日本市場時,更讓日本商人有運作空間,採購成鰻價格之低,曾讓中國養鰻業者大嘆不如不賣。事實上除了鰻魚,香蕉輸日也有同樣遭遇不另贅述。 台日友好不能用在「在商言商」上 上述例子提醒蔡政府,台日雖有歷史情感,但在商言商,日本當地農漁產品售價雖然高,但是相對的要求也很多,包括:檢驗檢疫、規格、品質、貨源穩定、食安、包裝、標示、特殊規定等等,並不容易搞定,何況台灣與日本在漁業、領海方面(如釣魚台、沖之鳥海域等)還是有所爭議,且台灣與日本並未簽訂台日自由貿易協定,在進口關稅上並未享有優惠(如台灣銷日香蕉進口關稅為20%,菲律賓輸日香蕉進口關稅只需2.7-8.5%)。想和東南亞、中美洲的水果競爭,台灣政府還是要審慎因應,畢竟進退之間關乎台灣農業未來,別自棄中國龐大市場,卻又搞不定日本市場,進退失據,那將會是台灣農業的大災難!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