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防衛合作】東海昇起的一道曙光!

【台日防衛合作】東海昇起的一道曙光!

繼2017年1月1日,日本在台灣的「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改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之後;台灣對日交流窗口「亞東關係協會」,也剛在5月17日「正名」為「臺灣日本關係協會」,這類深化台日關係的外交正名,無疑給台灣社會帶來振奮人心消息。日本對台灣的重要意義,也讓目前在政治大學進行台灣問題研究的法國籍研究人員雨果·蒂爾尼(Hugo Tierny),走訪任教於中山大學的日本專家,郭育仁博士;該篇訪談內容發表於《台灣守望》(Taiwan Sentinel)英文電子報,標題為「發軔中的台日安全關係」(Taiwan’s Budding Security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台日安全關係現況 台日的安全防衛關係目前仍處於脆弱狀態,特別是「中國因素」讓台日合作,增加複雜度與挑戰性。舉例來說,1.)台日之間的海上安全,早就該發展出強大合作關係,事實卻非如此。2.)台灣跟日本之間,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情資交換,也沒有得到建構發展。照理說,日本西南的琉球群島與台灣相當靠近(當地的與那國島,距離台灣宜蘭蘇澳港僅111公里);另一層面的海上安全聯繫,同樣還沒有協同合作機制。至於工業合作方面,雙方長期以來呈現緊密關係;卻沒有涉及軍事工業合作。 如今情況有所改觀,雙方政府正試著彼此聯繫,加強合作關係。亮點在於,安倍政權對於日台的雙邊拓展,持正面支持看法;阻礙也有,即日本官僚體系,向來崇尚日本「國家利益」,卻貶低與台灣進一步發展的需求;此即日本官僚認為考慮中國觀感,其重要性遠遠大過與台灣發展夥伴關係。不過,在安倍首相命令、貫徹日台雙邊關係的要求之下,可能迫使日本官僚,必須加快台日合作的發展腳步。 踏出下一步 目前台日的海岸巡防,僅止於東海的尖閣諸島(即釣魚台列嶼);雙方在的漁權、海權合作逐漸取得互相,並循序擴及海上的「人道援助與災難救援」(HADR)。 台日現況關係,以打造「信任關係」為首先要務;透過進一步合作,雙方需求的「互信」與「共識」才得以建立,並朝向下一步的合作關係推進。 日本人相信台灣是「可靠盟友」;官方則稱台灣是「特殊夥伴」;而且一直對台友好的安倍首相,將會繼續掌權至少到2021年。如上所述,安倍政權的領導統御,會在下屬官僚體系得到貫徹,所以日台關係會繼續加速深化。 推動台日關係的另一項助力誘因,源自於美國方面,也希望日台能夠更加緊密合作。就拿北韓問題為例,美國期待南韓、日本進一步合作;類似的情境局面(美日台同樣面臨北京威脅),因此美國期待日台之間,繼續深化合作。 中國如何因應台日合作衝擊? 北京可能會從2方面著手,其一、在東海海域施展更加強硬作為;其二、如果溝通管道存在的話,中國會跟台灣談判;然而,依照現行發展態勢,雙方關係惡化,如此一來北京會想辦法懲罰台灣而非日本;換言之,日台關係更加緊密的代價,相應也會讓台灣承擔一定程度,遭受中共報復代價。 日台之間的「互信機制」還在發展當中,一旦進入下個步驟「實質合作」階段,北京就算想阻擋也無能為力;一旦實質的互相依賴關係,已經被架構成型。北京對於日台關係發展趨勢,可能已經擋不了,卻會高度關注日台之間的合作項目,與合作程度,特別在「海底作戰型態」(underwater warfare),中國更不會鬆懈其警戒心。 (任教於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的郭育仁博士。圖片/中山大學檔案照片) 日本會考慮對台軍售? 這個問題,不會有直截了當,明確答案。首先、需要瞭解的是,日本欠缺武器輸出經驗,在自己國內也沒有窗口或組織,來處理武器出口事宜。其二、台灣對日本而言,同樣是外交敏感問題,就日本內部官僚體系而言,更是要高度小心處理;台灣亦無管道得以促成此一對話窗口。務實來看,唯有日台「溝通渠道」架設完成,才有機會進一步洽談日本能否軍售台灣。 其三、換個角度看待問題,日本是否對台軍售,其實並不重要。一旦雙方有了對話窗口,就有機會進一步搭建出軍事層面的「互信共識」。目前對台灣而言,最大的挑戰、困難點應該就在日台之間的「信賴關係」打造。 其四、擁有信賴關係,才可望進入下個步驟的「科技交流」階段。可能的話,日台之間的合作管道,起碼要花費1-2年,才能建立適切、可行的溝通窗口。之所以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主要癥結在於台灣的「外交破冰」,本質性的艱困棘手。一旦突破這層障礙關卡,接下來的武器與軍事科技轉移,就容易單刀直入,切入正題。 台日之間應否建立安全聯防夥伴關係? 短期內日台之間,不可能建立安全聯盟。日本人會繼續打台灣牌,目的在於給中國增加不穩定與不確定感(譯註:即台灣成為日本對華關係的一張較勁牌),日本會讓中國知道,日台關係正步向暖化, 卻又不致於激怒中共;日本人深知對台關係的紅線所在位置。基於這項認知,安倍政權不會斷然採取不切實際動作,例如在其國內仿效美國,推動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或任何其它官方形式的聯防協約。 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關係,必有其代價與相應利益。如果台日打算簽署安全協防合約,(在目前國際處境下)台灣必須付出多大代價?務實來看,郭育仁博士個人並不認為,日台之間的關係已成熟到可以(或必須)正式簽署安全合約的階段。 與日本締結「正式協約」對台灣而言代價太高,一方面會讓多年來與日本發展出來的良性互動進程被迫中斷,甚至會讓中共對台擴大反撲。北京報復嚴打的對象絕對是台灣,而非日本。中國一開始可能會祭出經貿手段,先來個警告,如果警告沒有得台灣善意回應,那麼北京可能對台灣人進行「旅遊限制」。台灣每年往返中台兩地的工作或旅遊人次,高達200萬;一旦北京將台灣人旅遊人次,限制在一年50萬人次,台灣政府就立刻面臨大麻煩,一些台灣人馬上就會憤怒,集結行動對政府施壓。所以,對台灣而言,風險最低方式,就是透過檯面下的模糊低調,增進日台合作關係。 結語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郭育仁最後也提醒指出,多數台灣人對於台日合作關係,一片樂觀氣息;然而台灣人似乎對日本「打台灣牌」的背後盤算不太瞭解,這讓他個人深表憂慮。需知日本聰明運用台灣牌來抗衡中國,其「策略雄心」,台灣政府應該花心思,進一步研究日本人的背後盤算,從中洞識日本企圖心,並讓台灣在日台合作關係,發展出最佳因應策略,而非只是一廂情願,期待日本如何符合台灣人的主觀發展願望。誠然,多數台灣人不習慣對台日合作關係進行反思,然而掌握台灣航向的掌舵者,應該審慎思考台日關係發展的諸多可能面向,並從中尋思最有利台灣發展的籌碼;換言之不要一頭熱,「審慎樂觀」之餘,台灣政府應該在對日關係,發展出各種利弊得失的沙盤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