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當吃補 陳瑞斌盼發揚本土音樂

吃苦當吃補 陳瑞斌盼發揚本土音樂

有「貝多芬第5代傳人」國際盛譽的陳瑞斌。經常為弱勢團體舉辦免費鋼琴演奏,他說「我要讓這群孩子也能體驗音樂之美,讓他們也能從琴聲中感受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一面」。 13歲隻身前往奧地利維也納留學,16歲獲得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以第1名成績畢業於維也納市立音樂院,獲德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殊榮,長年旅行世界各國的全球知名鋼琴家陳瑞斌,是個道道地地台南長大的台灣孩子。 天才是1分天份 + 99分努力 「天才是1分天份,加上99分的努力」,這句俗諺,用在陳瑞斌身上,可說是再恰當不過。 陳瑞斌出生在台南永康,父母親都是小學音樂老師,為了栽培孩子,在陳瑞斌5歲時買了也是鋼琴家叔叔的第三手的鋼琴。這架以象牙做成琴鍵的鋼琴,至今已有140年歷史,仍放在台南老家中,在現今禁獵象牙的時代,這架骨董早已成為稀世珍寶。 也是這架骨董鋼琴,日日夜夜陪伴自小練琴的陳瑞斌,培育出新一代舉世聞名的鋼琴家。 「那時候我還傻傻的,每半年才練一次鋼琴」,陳瑞斌笑稱,當年為了到台北跟叔叔學琴,得趁寒暑假,從台南坐一整天的火車到台北,接受叔叔指導,練上寶貴的一小時,再坐一整夜的火車返回台南,「當年練琴,真的非常不容易」。 天才兒童 隻身負笈維也納 陳瑞斌在12歲那年,參加了國家「天才兒童」考試,獲得政府認證,才得以免除兵役限制。1981年,剛滿13歲,他就隻身負笈,前往冰天雪地的奧地利維也納,在人稱世界音樂之都的陌生國度中,用他全部的青春,埋頭苦練。 「當年家裡也供不起留學的費用,我只能拼命比賽,拿獎學金來當生活費」,父母親所能資助的,只能供到陳瑞斌留學第4年,那年不過17歲,之後就是他「自己養活自己」。 提起小時候所吃的苦,表情一派輕鬆,聽的人卻是替他捏把冷汗,「去維也納留學,是一場賭注,但每次去比賽也是一場豪賭,誰知道這次大老遠跑來比賽,是會得到名次還是全盤皆墨?沒得獎,這趟旅費就全泡湯了」,陳瑞斌說。 但不去參加比賽,就沒機會繼續留學生涯。陳瑞斌因此有比別人更高的參賽動機,必須要贏;贏,才能賺到獎金,他才能繼續苦練下去。 比賽過程,陳瑞斌養成了仔細觀察別人的習慣,觀察頂尖對手的彈奏,以精進自己的演奏技巧;觀察評審的喜好,在對的場合演奏適當的曲目;以及在國際現實之下,背著台灣之名出賽,要如何在對岸的壓力之下殺出一條生存血路。 提起這段,陳瑞斌講得有些遲疑:「我到現在都還沒讓我父母親知道,當年參加國際比賽,有多少次受到對岸打壓,我連登台的機會都要靠自己爭取」,台灣代表處施不上力,每場比賽都會遇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對手。很難想像,孤軍奮戰的他,在未滿20歲之前,是如何飽嘗兩岸政治壓力與人情冷暖。 飽受對岸打壓 吃盡苦頭 「國際鋼琴大賽大部份都是在東歐舉行,那邊又是共產主義與西方國家對立最嚴重的地方」,陳瑞斌說,每次比賽大約都是10到12個進入決賽,其中必定會有2到3個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者,每當看到對手有大批隨員招呼好一切,選手專心比賽,自己卻是一人應付所有狀況,都會深切感受其中的不平等,激勵自己要更努力精進。 此外,小留學生的生活壓力,還來自於對家人的思念。 陳瑞斌說,當年因為長途電話費十分昂貴,只能每週寫信回家,報告自己最近的狀況,而父母則是一個月回一次信,每封信都要千里迢迢,坐上3至4週的船才會送到,「只有中秋節跟過農曆年才會打越洋電話,連端午節都省下來」。 除了魚雁往返,父母親還會從陳瑞斌獲得國際大賽首獎時,從《中央社》的報導中得知他的榮耀,在信中提及對他的鼓勵。這也成了陳瑞斌另一個努力練習並參賽獲獎的重要動力:要讓父母親在外電中看到自己的名字。 細數那些年來參賽獲得的近20個大獎,每個獎項都是歷經千辛萬苦,這些血汗終於引起國內的注意,1992年陳瑞斌接到來自總統府的電話,時任總統的李登輝邀請他到府內演奏。 他終於載譽歸國,整整隔了10年沒見到父母親,見到的第一面,是在總統府裡頭,這種機緣簡直如電影情節般曲折。 十年寒窗 與父母總統府相見 「我當初學鋼琴沒有預設立場,沒打算拿什麼文憑或榮譽,爸爸媽媽本來希望我當老師,就一路走到今天」,如今譽滿國際,陳瑞斌感念在心,認為在過程中獲得許多人的幫忙,他帶著回饋的心情,除了經常在世界各國巡迴演出,近來更把重心放在公益演出活動上,做為自己回饋社會的具體行動。 他津津樂道的一項公益演出,是幾年前在台南家鄉舉辦個人獨奏會,他請市政府邀請大批身障兒童到場,甚至請他們到台上來近身觀察他的演出,「幾十輛輪椅把舞台擠得滿滿的,所有人都很認真的觀賞」,陳瑞斌對那次成功演出印象十分深刻。 近年陳瑞斌經常在海峽兩端公益演出,最近一次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為對岸捐款幫助高雄氣爆災民,以回饋之名,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演出個人專場公益音樂會,由高雄市政府和高雄市觀光協會、綺想室內樂團合作,演奏包含首演代表高雄的「愛河」等知名曲目,連國台辦都派代表到場致意。 提起這場演出,陳瑞斌透露一段小故事。去年7月31日晚上,他與一群友人在高雄,當晚大夥剛忙完一場演出,打算在三多路上找熟悉的店家吃消夜,不料連跑3間店都剛好休息沒開,最後只好跑到較遠處吃飯。 他們用完餐回到飯店、打開電視,才知道剛剛原本準備吃消夜的地方,竟發生天翻地覆的氣爆意外,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我們一群人就這樣死裡逃生」。 高雄氣爆逃一劫 公益回饋 「冥冥之中必有神助」,陳瑞斌感念無意中逃過一劫,更相信自己所為公益演出有深刻的意義,也因此積極尋找在台灣能夠發揚在地精神的各種文化活動,與之配合演出,「像客家文化、原住民歌舞,這些都是台灣才有的美好文化,我都願意一起配合演出,甚至改編之後搬上國際舞台,一定很有意義」,陳瑞斌眼中閃耀著光芒。 提及台灣音樂市場,陳瑞斌歎了口氣,對於主流市場看輕台灣自己本身的人才,卻直捧著外國人努力行銷的畸形生態感到無奈,「我們自己人的本事,有很多也很值得大力栽培,何必一定要非外國人不可?」陳瑞斌直言,本土藝術家更需要政府與企業的大力贊助,讓有才能的人得以發揮。 「我就很想拉他們一把」,陳瑞斌強調,以他接受過很多人幫忙的經驗,他願意貢獻一己之力,也期盼未來能拋磚引玉,讓更多資源一起投入幫助本土的音樂藝術,讓他們有機會發揚光大。(本文轉載自3月出刊《民報文化雜誌》第五期) 陳瑞斌在美國南加州著名的 Renée & Henry Segerstrom 大演奏廳專場鋼琴獨奏會時神情。(照片由陳瑞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