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訓:台灣的未來須遠離中國

國民黨上演的「換柱」連環劇,看來雖莫名其妙,好戲連連精彩可期。現在國民黨要逼洪秀柱退,表面上最大理由是她的兩岸政策,與當黨中央及主流民意不同,譬如她的「一中同表」、「中華民國不存在」、「台灣的前途未來在大陸」而且「必須與中國終極統一」等等。其實,正如洪秀柱所說〈我的兩岸主張和馬總統一致〉。遠離主流民意是真,但並不違背黨意。戳穿了外頭的包膜,就是洪秀柱不如黨中央那樣會包裝,或該說不如馬英九等那麼會「騙」。 無論如何,台灣人民最需徹底知道,國民黨的黨旨是「台灣的前途未來在大陸」及「必須與中國終極統一」,黨旨如是,不管換柱結果如何,總統候選人是誰,國民黨的政策要朝此方向走。大家要多瞭解,台灣人民應從歷史學習教訓。徹底瞭解「台灣的前途及未來」不但不在中國,反而須遠離中國,離越遠台灣未來會越好,越有前途。 最近閱讀本刊李筱峰教授之文〈從鄭氏政權到蔣氏政權〉,此文說歷史學者黃富三曾經指出:「在台灣與大陸分分合合的過程中,我們悚然發現,合併時竟是進步最小而社會混亂的時代;反之,分離或發展自我性格時,卻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時代。」(黃富三:〈「台灣問題」的歷史淵源〉)。此文原發表於1988年,最近27年的發展,更證實黃富三的當年的灼見,歷史一再重演。 李教授文說台灣若獨立於中國,不受或少受中國的影響,台灣可轉與世界各地多方來往。鄭經時代,台南安平與日本、菲律賓及東南亞大量交流,英國也積極與台灣貿易。安平扮演著遠東貨物的集散地角色。因國際貿易的龐大利益,使鄭經立足台灣,以島國雄據東亞。鄭經在台灣的獨立經營﹐使東寧王國逐漸發展出一個局面。 李文還說因鄭經1674年發動一場反攻大陸的戰爭失敗,六年的征戰,耗損殆盡十年來在台灣累積的績業。鄭經反攻大陸戰爭是東寧國滅亡關鍵。鄭經敗退回台,連外國也不看好東寧王國,英國撤銷在台灣的商館。再三年兒子鄭克塽就投降於原鄭成功部將施琅。從此清據時代兩百多年,台灣不過是附屬於「大」中國下,邊陲省的邊陲府,台灣無進展。 清據時代最後10年雖獨立建省,受制於中國中央,邊陲地的政府一樣地沒進步。台灣與中國跟日本的甲午戰爭毫無關聯,割讓邊陲地方台灣,本就是「大」中國的傳統。台灣的清據時代,比荷蘭據台、鄭王朝據台及日據時代加起來還多一百多年,這期間進展遠少於三個「獨立」於中國外的三政權,是台灣「進步最小而社會混亂的時代」。 李文說蔣介石政權撤退來台,以台灣為根據地,幸虧多少受制於美國,蔣政權的「反攻大陸」只流於口號。蔣政權穩守在台灣,免受戰爭之苦,實際上獨立於中國外的政治實體,致力於經貿發展。一與中國分離,就如鄭經時代,經濟就繁榮,台灣發展成經貿大國。最近二、三十年當台商及國民黨政府與中國掛勾,越靠近中國,使台灣越陷入危機。台灣的商人或政權的「西進」及「傾中」,導致中國能直接間接地插手台灣各領域,使中國能控制台灣。 還有一歷史教訓鮮少人提及,李教授文中提出,鄭經反攻大陸敗退的過程中,滿清設立統戰機構,利誘鄭軍部將兵士奔降。反攻大陸挫敗中的鄭軍,掀起投降滿清的大波,打擊鄭王朝的軍士氣及民心。原來追隨蔣介石來台要「反攻大陸」的軍官們,在國民黨政權的「西進」「傾中」中,也一樣地紛紛被利誘向中國政權輸誠,打擊台灣軍士氣及民心。台灣發展成經貿大國之後,台商將大量資金挹注中國,類似地造成目前台灣的危機。台灣人在中國的更還有「原罪」。 台灣人要從歷史學教訓,歷史一再地教訓我們,台灣越遠離中國,越有前途。台灣人也須警覺,國民黨換柱換政策,只是換會包裝或會騙術的候選人及政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