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會的舊課題

新國會的舊課題

明年二月一日組成的立法院,十之八九是名實相符的新國會,國民黨不再擁有半數以上席次,民進黨或泛綠成為立法院多數。新國會一些舊課題,例如國會議長中立丶國會調查權及聽證權丶政黨協商機制等,面對新國會及新民意,更值得省思。 有關國會改革課題,國民丶民進兩大政黨均大聲疾呼,第三勢力更打著改革國會旗幟鮮明。明年即可能出現蔡英文政府及泛綠或民進黨超過立法院半數的前所未有的政治局面。國民黨總統及國民黨超過立法院半數,本是稀鬆平常,但是國民黨特殊政黨屬性,與民進黨大異其趣,因此明年國內政治新貌,包括立法院的運作,均是嶄新的課題。 國會的運作本來就是非局部性丶封閉性的,與外部的民意丶政治環境等密不可分,也與行政部門丶政黨環環相扣。民進黨在2000-2008年主政,由於國民黨等泛藍政黨在立法院超過半數,行政部門不少政策無法推動。民進黨籍立法委員角色十分微妙,既是執政黨籍國會議員,卻在國會無法得心應手。當時的行政部門丶黨中央丶立法院黨團一直尋找較佳的互動模式,但是現實使然,迫切性打了折扣。 國民黨一向以黨領政,行政部門又掌握黨中央,典型的外造政黨。可是隨著黨籍立委影響力提高,強人領袖的式微,2008年重新執政,馬英九也無法支配黨籍立委,透過黨政協調機制,仍然問題叢生。黨籍立委不被尊重,黨中央及行政部門郤力不從心,不少政策朝令夕改。總統所領導的行政部門與國會多數的黨籍國會議員,居中協調的黨中央,如何形成有效決策機制,國民黨近八年,顯然不周全。 國會議長的中立性,國會政黨協商制度,甚至國會是否有完整的調查權及聽證權,均不宜單純由國會角度思考。國會議長主持議事本來就要中立,但是是否完全超越黨籍,沒有定論。國會議長除了主持正式會議,國會政黨協商機制的不同,也攸關國會議長中立問題。國會政黨協商機制也是沒有標準模式,是否由國會議長主持,在常設委員會或院會階段協商,國會議長角色有別。 國會是否有完整調查權及聽證權,涉及人民權益及行政部門丶立法部門的職權分際。完整的調查權衍生的強制聽證制度,也仁智互見,人言言殊。未來新國會組成,欲探討此課題,務必集思廣益。 國會主要政黨先有周全政策形成機制,才有較佳的政黨協商效益。民進黨如果明年完全執政,馬上面對行政部門與黨籍立法委員如何整合政策,與國民黨丶立法院其他政黨如何互動等課題。任何互動模式丶形成機制,與時俱移,充滿變動性,但是也可事前規劃準備,付出代價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