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經濟發展看王平院士的評論

王平院士在政治大學舉辦的科技論壇談到低薪問題(低薪原因是不重視服務業 王平:台灣不要像共產國家),提出兩段論點。其一,台灣人太保守、只想守在製造業裡,卻忽略發展的進行本來就應該走到服務業,「我們可以跟先進國家有不同路線嗎?我實在看不出來」;再來,台灣太想發展重工業跟觀光業,但這兩項沒辦法變成龐大的產業鏈、太小,而且容易被消費者市場綁住,未來應該要朝向軟體行業、以人才需求為主。「政府要做的,不是引領產業、保護產業,而是趕快修法,建立健全的環境,讓企業們自己發展。」 其二,「台灣太喜歡罵人、講求公平,弄得像共產國家一樣,但沒有解決問題」,每個縣市都要有大學、都要有建設,結果「沒有優秀的教育、優秀的人才」;像現在,先進國家各產業的就業人口與產值,都是農業固定往下、工業呈現鐘型、服務業往上,只有台灣工業持平、服務業趨緩甚至往下,「明明大部分人都是服務業,卻沒有往前發展」。 這兩個論點都有問題。首先,台灣的經濟發展為何會低落,我曾經與兩位經濟學家(筆名:鐵目生、清華山,都是在美國大學教書的經濟學者),發表過一篇文章。「敬告兩位中國學者:台、中遠離 才是王道」。提出兩個論點,「從1978到1989,也就是中國八九天安門事件之前,整個儒家文化圈的國家,經濟成長都比以後幾個時間點為高,也比非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國家為高。對台灣來說,這一段時間也是台灣與中國經濟最疏離的時候。」 其次,「(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提供的廉價勞動力、土地與原料,造成與中國文化、中國人相容性強大的華人、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人、日本人,大力向中國投資。這種資本與技術的磁吸效果,促進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卻拉低這些國家的企業對其本國投資,使得經濟成長率下降、失業率上升。」 中國磁吸效應 影響台灣產業升級 中國對台灣資本與技術的磁吸效應,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好很重要原因。導致台灣的產業沒有升級成功,才出現現在台灣經濟的窘狀。 更進一步說,共產國家的變革所產生的磁吸效應,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都如上述那篇文章所提那般,拉低經濟成長,出現長期經濟衰退的現象。蘇聯、東歐對歐美經濟的磁吸效應,也如中國磁吸效應對東亞的影響那般。 更有甚者,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發展遠比蘇聯、東歐來的差,而他的人口規模更大、資本需求當然更大。相對於此,東亞的經濟發展不如歐美,卻又要提供更龐大的資本與技術,當然使東亞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低落。因此台灣的經濟問題,必須與各種國際經濟互動一起考量,不能僅由內部經濟問題去討論。 其次,台灣的狀況比之歐美國家更慘。歐美國家在將資本投向東歐、蘇聯後,資本盈餘多會匯回本國,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或供作投資者盈餘養老費用。台灣的企業在投向中國之後,其盈餘多在中國再投入,甚少匯回台灣。這種資本不斷流出的現象,可能在歐美國家並不常見。然而台灣卻是常態,但台灣的經濟體卻又遠比歐美國家差的相當相當多,以致於台灣的發展,當然比歐美更慘。 陷在產業轉型失敗 台灣還沒爬出來 台灣自保尚且吃力,更難說產業升級,而要從傳統重視製造業,轉成重視具生產性的服務業,那是習慣上、觀念上的大革命,自然更難了。評論台灣經濟現況,必須將這個因素放入。 台灣並不是要走與其他先進國家不一樣的路,而是陷在產業轉型失敗的困境中,還沒有爬出來。 而所謂「台灣太喜歡罵人、講求公平,弄得像共產國家一樣,但沒有解決問題」這是不對的。台灣目前的資源配置,不論所得分配、勞資對利得分配、空間資源分配、城鄉,甚至省籍,都出現相當的社會裂痕,這些裂痕必須調整與彌補,使之更公平。歐洲國家在經濟發展到某一個階段後,會出現社會主義,經濟學從追求經濟發展,改為強調所得分配,都是在處理社會公平,以使得經濟能進一步發展。 資源分配不均 影響南北展失衡 我舉例來說,若台灣相當程度開放,甚至鼓勵勞工組工會,來與資方談判,處理勞資糾紛。甚或退而求之,關於資方掏空企業,惡意倒閉,積欠龐大工資,讓勞方蒙受嚴重的生活困境。此時政府不介入,直接讓勞工組工會,採取自力救濟的方式處理。我不知道王平院士怎麼看? 類似這種問題若從政府施政、財政收入與支用、公共設施分佈的空間問題,甚至教育人力發展來看,也有類似狀況。台北、新北的發展比較好,並不只是他們努力、生產力高,而是政府長期以來將資源偏集中在台北、新北所致。這些地方有遠比中南部發展好的經濟,都是政府有意促成。並不能說中南部的人比較差,而北部人比較努力。高雄人常嘆說工廠設在高雄,烏煙瘴氣、生病、工害都讓高雄人承擔。但繳稅都繳給台北市。王院士,你認為公平嗎? 「重新調整資源分配,弭合社會衝突」是政治、社會的語言。經濟學的語言應該是:包括環境在內的生產要素,投入在生產活動中,根據邊際生產力分配論,都應該得到他應有的份額。因此,現在所出現的爭議與爭吵,僅是投入生產活動的生產要素,要求得到他應該有的那份生產力報酬而已。這完全是資本主義應該有的運作模式。相較於此,之前中華民國政府對國內資源配置的政治、制度處理方式,根本就是後進國家,以壓縮某部分應有所得,來促進另一部份發展的手法。如以前政府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內銷補貼外銷」等非經濟手法在處理經濟問題。 企業經營利得 勞資應有合理分配比例 現在的作法,僅要求相對公平,如此而已。以往被犧牲者或區域,甚且沒有追究過去被剝奪的應有利益。政府現在對他們的補救行為,僅能說聊表心意,還談不到公平。當然,與說是所謂共產主義,根本圓木方鑿,完全不對。 要討論台灣的低薪問題,他的對偶問題是:台灣企業家的高份額所得要怎麼處理?也就是說,台灣企業經營利得中,企業資本家所分配到的所得比例,比之以往高很多。這是台灣的勞工生產力有提高,但勞工所得卻長期偏低的重要原因。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