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享用澎湖生鮮海產,我請客!

請享用澎湖生鮮海產,我請客!

澎湖是海鮮美食的天堂,魚類多到令人目不睱給,光登錄在澎湖農漁局的常見魚類就有三十餘種,由於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以及人為的破壞有所節制,就算「歹歹魚,也有一步鮮」,天天有新鮮海味嚐,其實就算不識魚名,澎湖人說:「鮮魚煮麵線、吃飽倒咧爛。」煮來一碗魚鮮配上經陽光充份曝曬的麵線,即足以飽食後睡到賴床不肯起了。 因為魚類繁多,對澎湖人來說美味的排序也和台灣不盡相同,盛夏之際,一石斑、二龍占、三加鱲、四嘉誌,冬季則為一𩵚魠、二白腹仔、三嘉鱲、四大耳、五鮸魚,果真和台灣本島的說法有所出入,不過眾口難調,我這張圖是畫來請客用的,自然是我嚐過而想與大家分享的生猛海產,有空嗎?盍興乎來: 一、玳帽石斑:別名花格,這是澎湖的縣魚,一年四季均可見其蹤影,唯農曆四月間,海水溫度開始由冷轉溫,這時候,原來捕捉𩵚魠魚的漁船會趁小管還沒大出的空檔,先行海釣花格賺些外快,這種魚的身上花紋有如玳瑁,野生者顏色會隨溫度上昇而變淺;養殖者,既使在夏天也是呈深褐近乎黑的色澤。 二、𩵚魠魚:我聽聞澎湖人有句話說:「冬至過,討無物配(mih-phuè)」這可怪了,冬至後𩵚魠(實作「頭魠」)來臨,尤以冬至到農曆春節的期間者最為鮮美肥嫩,俗稱為「過年魚」,其次也因為澎湖海域潔淨且天氣趨寒等因素,使得此時的頭魠會散出一股特別的香氣來,市場上非常搶手,又以其體色呈白金狀而有「白金」之稱。 三、加志:又作嘉誌,台灣本島稱「雞志」,澎湖人拿來煮麵,乃庶民食物,名聞遐邇,不過在地者知「粗魚幼鰓」,意思是凡大型海魚以魚鰓最為細嫩可口,加志亦同,要在地的「食食通」饕家方知其中三昧。 四、紅魽:澎湖人稱竹午,冬天野生捕獲者最為鮮美,小者燒烤,大者切成生魚片享用,中國的箱網養殖者稱飼魽,味道當然不如本港自然生成者,鮮魚上鉤後大抵紅肉者要熟成數小時才適宜烹調。 五、鮸魚:台灣有句話說:「有錢吃鮸,沒錢免食(tsiàh)」,可見自古以來鮸魚價格不斐,在澎湖俗諺裡則有「春鮸冬嘉魶」,喻春天是享用鮸魚的好時節。鮸魚也在石首魚科的大家族名單裡,泛稱從大到小諸如黄魚、黑口、春鮸,小到如白口、三牙、帕頭仔等22種類,係常見的高經濟價值的魚類,洄游生長在水深100公尺的台灣與澎湖之間的黑水溝海域,一年四季皆有,體型大約在40到50公分大,如果遇見身長近1公尺且麟片呈金黃色者,那就有可能是傳說中的「金錢鮸」,其司水中浮沈的魚膘就是民間所謂的「魚肚」或稱「魚膠」,乃辦桌宴上的極品,貴參參啊! 六、紅蟳:澎湖俗諺「正蟳二蟹」就是農曆正月的紅蟳最為成熟飽滿;二月則是螃蟹,但「六月蟹,瘦到豬母無食(tsiàh)」則是因螃蟹在這時期裡營養不良「瘦卑巴」,連貪吃的豬母都不屑一顧食之矣。 七、中卷:到澎湖觀光於六月至九月間有樣頗受歡迎的的夜間活動就是釣小管,小管是頭足類的家族,依體型大小也有呼為鎖管、中卷、透抽、小捲等,係一年生的水中生物,繁殖量大,台灣只要以東北海和澎湖海域產出最多,澎湖則以台灣鎖管(中華鎖管)為主。 八、海膽:每回到澎湖總是覺得食海膽也未免太過豪氣,許多店家將馬糞海膽放在門口大辣辣的開挖起來,彷彿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近年來生產量蛻減,開始實施禁採期,開放後也只許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的海膽,盼能永續經營。 九、石蚵:生長在澎湖潮間帶的岩石上,須等退潮才能挖取,因潮汐影響,石蚵比養殖者小很多,但非常鮮甜 。澎湖人通常直接將石蚵沾芥茉食用,鮮見蚵仔煎,其炸粿類似蚵爹,但不放蚵仔,而是取狗蝦為餡,實在很特別。 當然你、我愛的還很多,本文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再寫下去,這又不是澎湖魚鑑,而且太夠澎湃,吃不下了! 澎湖隨處可見海產店都用桶裝展示新埠到貨。圖/魚夫 用手機拍得影像分享: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純粹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