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垃圾回收率漂亮數字攏係假?環團踢爆回收黑洞

台灣垃圾回收率漂亮數字攏係假?環團踢爆回收黑洞

台灣是「垃圾回收」王國,2016年垃圾回收率高達58%,亮眼數字讓各國都跑來台灣取經,不過經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調查,台灣的垃圾回收還有許多「黑數」並未被地方環保局及環保署掌握,落差甚至高達上百萬公噸,而政府追求「漂亮的回收數據」的同時,卻無法解決不時發生的垃圾大戰、焚化爐不敷使用、廚餘回收效能低落等問題,環團呼籲政府應該盤點回收黑洞,才能解決台灣的垃圾問題。 看守台灣協會今(9)日舉辦「揭開垃圾處理天才的真相」講座,協會理事長謝和霖指出,經他對照焚化爐的營運紀錄和環保署的統計公報結果,發現環保署掌握到的焚化爐垃圾數據僅有70-85萬噸,但2013年到2015年焚化廠的營運記錄每年收到的一般事業廢棄物高達220萬噸,每年都有約100萬公噸的落差,這些落差的垃圾量其實都由民間業者直接送到焚化爐焚燒,但是也都未計入回收率的計算,導致數據看起來越來越進步、亮麗,但實際上垃圾生產量卻沒有真正減少。 謝和霖指出,除了每天的垃圾車清潔隊清運之外,台灣還有大宗垃圾由民間業者或是政府外包廠商負責清除,包括商辦大樓、公寓大廈、政府公務機關、掩埋場活化工程的垃圾等,所以一般家戶垃圾被垃圾車清運的量減少了,看起來回收量增加了,中國、香港等都跑來取經,看台灣怎麼做回收,但其實垃圾並沒有真正減少或消失,只是在原本應該算是一般生活垃圾的垃圾量被算成了事業廢棄物,而環保署掌握的事業廢棄物垃圾當中,又有許多其實是企業員工製造的生活垃圾,在環保署無法確實掌握這些混亂不清的黑洞下,亮眼數字的背後其實是龐大的垃圾處理問題。 而逐年衝高的回收垃圾量,是否真的有再被利用?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陳威霖也表示,事實上廢棄塑膠製成的再生塑膠粒競爭力不如新製成的塑料,而過去回收廢棄塑膠的最大宗進口國中國,也不允許繼續進口廢塑膠,因此大大限縮了台灣廢塑膠的回收管道,廢塑料容器除了寶特瓶以外,其他都沒市場,最終仍然都送去焚燒,地方環保局也不會將這些數字從回收率的計算中扣除。 謝和霖強調,要解決垃圾回收的問題,垃圾回收率指標應該反映真正的實情,幫助政府找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而非美化現實,現在台灣的垃圾回收問題包括村里資源回收站已經扭曲為垃圾場,清潔隊員的垃圾收運模式過於疲累,無法清楚掌握廢棄物產源和生產量等,各地方政府應該確實盤點回收黑洞,掌握自身的處理能量,並建立足夠、多元和因地制宜的處理量能。 看守台灣協會也提出一套「回收3.0」的模式,希望藉由消費者負擔垃圾處理費、或是將垃圾處理費附加在產品當中,從源頭進行減量,目前也正在各地方政府試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