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音樂之光──林衡哲音樂札記

台灣音樂之光──林衡哲音樂札記

來自台灣真摯樸實的樂音,讓世界看見寶島人文之美。 透過音樂作者林衡哲三十年來記錄下的音樂人、事、物見聞, 品讀百年來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以及名揚國際的台灣音樂之光。 鄧雨賢《望春風》、江文也《台灣舞曲》,承載著日治時期淳樸的台灣人意象,蕭泰然《一九四七序曲》、馬水龍《無形的神殿》、金希文《台灣交響曲》,道出台灣人與島嶼歷史的足跡;種種樂音都是上天送給台灣最美麗的瑰寶,透過指揮家、演奏家的詮釋與演奏,將情感化作音符、思緒融入旋律,成就出無數璀璨的台灣音樂之光。 作者林衡哲長期在國內外推廣台灣文學及音樂文化,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了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內心深受感動,日治時期作曲大師鄧雨賢、江文也、陳泗治等諸多名字,在他的音樂札記中逐漸鋪展篇幅,更因此與推動台灣音樂文化的親密戰友蕭泰然結識,一同開創台灣音樂史嶄新的一頁。 為了催生台灣的民族音樂及推廣音樂文化,作者在海外策畫「台灣文化之夜」、「台灣名家演奏系列」音樂會,在國內出版台灣音樂大師專書、專輯以及數場音樂講座,並大力推崇國內外知名指揮家、弦樂演奏家、鋼琴家等,將過往交流與聆聽心得記載下來,集結成本書。 透過林衡哲三十年來記錄下的音樂人、事、物見聞,有如閱讀百年來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也了解到作曲家筆下的音符與演出者指尖的躍動,皆蘊涵著濃厚的情感與韻味,並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的當下,走出台灣獨特的音樂之路。 本書特色 ◎深入介紹百年來二十位蜚聲國際的台灣音樂家。 作曲家-鄧雨賢、江文也、陳泗治、郭芝苑、蕭泰然、馬水龍、金希文、黃令先 弦樂演奏家-李淑德、林昭亮、胡乃元、曾耿元、楊文信、陳慕融、陳銳、曾宇謙 指揮家-呂紹嘉、莊東杰 / 鋼琴家-黃海倫 / 女高音-陳麗嬋 ◎紀錄三十年來作者推廣台灣音樂文化的心路歷程及音樂會聆賞經驗 ◎多位音樂界知名人士一致推薦: 知名鋼琴家 葉綠娜 知名鋼琴家 蕭唯真 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 顏綠芬 高雄市交響樂團指揮 楊智欽 知名指揮家 莊東杰 《MUZIK 古典樂刊》編輯 陳安駿 科技界先驅者、資深愛樂人 雷輝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簡秀枝 作者簡介 林衡哲 本名林哲雄,1939年出生於台灣宜蘭,就讀台大醫學院時催生「新潮文庫」,引進無數世界名著,並翻譯《羅素傳》等八本名著。在建中時代,深受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多夫》影響而變成「貝多芬迷」。 1968年出國之後,在紐約十年間,曾聆賞過卡薩爾斯等二十世紀音樂大師的演出約五百場,建立對西方音樂傳統的認知。1978年搬到南加州後,欣賞蕭泰然和許丕龍主持的「三千人感恩節音樂會」,才認識多采多姿的台灣音樂傳統,並致力於台灣文化國際化、人文化、與本土化的工作。曾創辦「台灣文庫」,成立「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並催生三首蕭泰然協奏曲,同時舉辦「台灣名家演奏系列」,把台灣音樂家的作品推上國際舞台。 1986年聆完小澤征爾的馬勒「復活」後深受感動,也變成了「馬勒迷」。1997年落葉歸根後,先後擔任門諾醫院小兒科主任、台南市文化局長、衛生署顧問、台北醫大駐校藝術家,並擔任各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人文講座」,以及催生「望春風文庫」,繼續他一貫的人文主義者的追夢人生。 著有《雕出臺灣文化之夢》、《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西方音樂巨人馬勒》、《菲律賓國父――黎剎傳》;主編《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蕭泰然的音樂世界選輯》、《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等書。他可以說是「台灣文化傳教士」,最大的夢想是「推動台灣文藝復興」,因此他欣賞蔡英文提出「厚植文化力,打造台灣文藝復興新時代」的文化理想,頗有吾道不孤之感。 目錄 CHAPTER 1 台灣音樂之光人物誌 作曲家 台灣民謠作曲大師:鄧雨賢(一九○六─一九四四) 日治時期音樂大師:江文也(一九一○─一九八三) 音樂教育家兼作曲家:陳泗治(一九一一─一九九二) 台灣民族音樂先驅:郭芝苑(一九二一─二○一三) 東方浪漫派音樂代表性人物:蕭泰然(一九三八─二○一五) 音樂獨行俠:馬水龍(一九三九─二○一五) 蜚聲國際的現代台灣作曲家:金希文(一九五七─) 為二二八譜曲慰藉歷史的民族作曲家:黃令先(一九八○─) 小提琴演奏家 台灣小提琴音樂教母:李淑德(一九二九─) 首位蜚聲國際的台灣小提琴家:林昭亮(一九六○─) 首位伊莉莎白皇后國際小提琴大賽得主:胡乃元(一九六一─) 美國琵琶地音樂院弦樂系主任:曾耿元(一九六六─) 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家:陳慕融(一九七○─) 光芒畢露的小提琴家:陳銳(一九八九─) 台灣首位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得主:曾宇謙(一九九四─) 世界級音樂家 世界樂壇最傑出的台灣指揮家:呂紹嘉(一九六○─) 享譽歐洲的大提琴家:楊文信(一九六五─) 百年一見的鋼琴精靈:黃海倫(一九八二─) 台灣人的世紀之音:陳麗嬋(一九五八─) 二十一世紀台灣國際指揮新星:莊東杰(一九八二─) CHAPTER 2 音樂會樂評集:海外篇 第一屆南加州感恩節音樂會 第二屆南加州感恩節音樂會 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之一:胡乃元小提琴獨奏會 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之二: 陳泰成鋼琴獨奏會 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之三:林昭亮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 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之四:陳毓襄鋼琴獨奏會 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之五:陳麗嬋、曾道雄、蕭泰然聯合音樂會 溫哥華交響樂團全場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 范雅志首演蕭泰然大提琴協奏曲 蕭泰然《一九四七序曲》世界首演 蕭泰然《D調小提琴協奏曲》中國上海藝術節首演 蕭泰然遠征莫斯科,俄國聽眾深受感動 CHAPTER 3 台灣音樂之光樂評集:國內篇 種一叢樹仔在咱的土地:台南市二二八紀念音樂會 金希文樂展─世界首演大提琴協奏曲 原住民音樂之光:「吳蠻與原住民朋友」音樂會 台灣的愛與希望音樂會 石清如《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裏》首演 CHAPTER4 音樂會的永恆美感經驗 波士頓交響樂團聆賞記 卡薩爾斯指揮全球百位大提琴家紀念音樂會 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交響曲─馬勒第八聆賞記 「鼓動心動」─令人難忘的一場歷史性演出 向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致敬音樂會 洛杉磯愛樂開季音樂會 CHAPTER5 音樂札記 走過死蔭山谷的蕭泰然 懷念台灣音樂騎士曹永坤 馬勒百年追憶之旅 台灣馬勒愛勒協會緣起 創作馬勒傳的心路歷程 主編「蕭泰然音樂世界」的心路歷程 作者自序 回憶與蕭泰然同在時的美好時光 2015年2月24日台灣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在洛杉磯去逝,享年77歲,不久之後的5月2日台灣國民樂派大師馬水龍也過世了,享年76歲。 蕭泰然是我在洛杉磯時代的親密文化戰友,以及音樂上的知己之交,為了推動海外台灣人的文藝復興運動,我們共同合作在南加州舉辦大型的「台灣文化之夜」十年,以及頗受國際樂壇重視的十場「台灣名家演奏系列」,在我擔任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會長(1988-90)時,我很榮幸地有機會催生他的三首不朽的協奏曲,使他由民族音樂家蜕變為國際級的音樂大師,同時我也參加了所有歷史性的協奏曲首演:林昭亮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大山平一郎指揮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范雅志美國首演蕭泰然大提琴協奏曲(塔密指揮聖地牙哥交響樂團)和湯祟生世界首演蕭泰然鋼琴協奏曲,(密契爾指揮溫哥華交響樂團),這三場音樂會讓每一位台灣人都感到身為台灣人的驕傲,但是能夠親臨現場的台灣聼眾還是很少,因為這三場音樂會的聼眾大部分是美國人和加拿大人,因此我都以為歴史留下記錄的心情,把這些「台灣之光」的歷史場景詳細地描寫出來,以便與國內的聽眾分享我感人的歷史經驗。除外1995年6月3日,蕭泰然大難不死之後的不朽大作「1947序曲」,在北加州奧克蘭市喀爾文賽門劇院,由魏斯甘尼指揮奧克蘭青少年管弦樂團、同鄉會「百人大合唱團」及女高音黃美星共同演出時,可以說是創造了台灣的文化奇蹟,坐在我旁邊的一位美國老婦人,當演奏到鄭兒玉牧師的「台灣翠青」時,她不禁熱淚盈眶,並対我說:「我雖然不懂台灣歷史,但是音樂太美了,打動我的心扉!」,出身茱莉亞音樂院的著名鋼琴家陳美滿説:「蕭泰然不僅為台灣人民譜出了一篇血涙史,同時這部作品的表現方式是不分地域與種族,大家都能接受的,沒有時間性的世界性的傑出作品。」1997年紀念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時,海外台灣人最隆重的一場音樂會便是,大山平一郎指揮「亞美交響樂團」,演出蕭泰然1947序曲和金希文第三交響曲「台灣」,這場「向台灣致敬」(Salute to Taiwan)音樂會,二位台灣作曲家都在現場,接受一千多位國際人士的致敬,留下永恆的感人鏡頭。 1989年5月,蕭泰然與我帶領北美洲台灣人音樂文化訪問團,到全美12大城舉行「台灣文化之夜」時,最後由郭雋音與郭雋律演奏完蕭老師小提琴協奏曲時,均獲聼眾起立鼓掌,那是一段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我們共同把台灣音樂與台灣文化的福音傳遍北美各地,並見證了「政治使人分離,藝術使人結合」的真理,更使我體會到音樂的力量比語言更感人。 在祖國與家人的呼喚下,蕭泰然結束18年流浪異鄉生涯,於1995年7月5日返鄕,為他洗塵的是7月7日在國家音樂廳舉行的「蕭唯真音樂會:有緣千里蕭泰然&蕭唯真」。在這場溫馨的音樂會中,知音蕭唯真世界首演了他最近創作的「觸技曲」頗為感人;接著7月10日陳文成基金會在孫文紀念館舉行「島國的旋律」,由奧克蘭青年管弦樂團做1947序曲台灣首演;同年11月13日由沛思基金會舉辦「蕭泰然樂展」,由蕭泰然恩師史坦與大師梅哲指揮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台灣首演他的「鋼琴協奏曲」,打開蕭泰然在台灣樂壇的知名度。不久林義雄的慈林基金會也在全台舉辦4場「蕭泰然音樂會」。蕭老師返台之後,我在海外也孤掌難鳴,於是在1997年10月我也返台擔任花蓮門諾醫院小兒科主任,1998年我在門諾醫院催生「20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文化講座,第一場便是邀請蕭泰然,那時我才發現,在海外幾乎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在花蓮知名度不高,因此聼眾不多,但是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八個月之後,我們邀請蘇顯達和葉綠娜整場演出蕭泰然的小提琴作品時,全場爆滿,引起花蓮聼眾的熱烈迴響,這場音樂會後來錄製成「台灣情,泰然心」CD,並贏得1999年金曲獎。1999年我在台灣創辦「望春風文庫」,推出的第一本書,便是我花了5年時間主編的「蕭泰然的音樂世界」,終於讓台灣樂壇認識這位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的豐富內涵。 2002年我不務正業擔任台南文化局長時,特別邀請金希文和音契交響合唱團,同時演出西貝流士的「芬蘭頌」與蕭泰然的「1947序曲」,會後不少聼眾都説蕭老師的「1947序曲」比「芬蘭頌」更感動他們的心靈。許文龍先生也全場聆聽,並對我說:「我終於瞭解蕭泰然的音樂是這麼動人。」 返台後他曾遠征上海和莫斯科,2000年4月5日,曾道雄、陳秀麗和我曾帶領30多位愛樂者,陪蕭老師到莫斯科親聆指揮大師Vakhtang Jordania指揮他的蘇俄聯邦交響樂團,演奏他的鋼琴協奏曲及1947序曲,那是一次終身難忘的經驗,這位東方浪漫派大師的作品,终於在西方浪漫派的大本營柴可夫斯基音樂廳,獲得肯定與迥響。1996年5月23日,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首次登陸中國上海,由水藍指揮上海交響樂團,透過林昭亮的高超琴藝,讓中國聼眾心服耳服,中國人終於聼到比「梁祝」更動人的小提琴協奏曲。可惜我因為江澤民的飛彈威脅而錯過了這場歷史性的演出,祗有沛思基金會執行長李宜蓉出席這場盛會。 2001年我在誠品敦南店,邀請蕭老師演講非常精彩的「台灣音樂與我」之後,同年十二月他返美接受橫山大夫手術,2002年蕭老師在美國有了一次中風,而無法完成當時高雄市長謝長廷的委託創作「愛河交響曲」,2009年8月14日我和師大校長郭義雄,共同提名蕭泰然為行政院文化獎候選人,9位評審不分政治立場,一致通過蕭泰然成為2009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從32位候選人中,成為唯一的得主,可謂名至實歸,得獎後他説「祗要一息尚存,我都會奉獻給台灣音樂。」2013年8月8日國家音樂廳舉行1947年序曲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他冒著生命危險返台參加,與台灣翠青作者鄭兒玉牧師在舞台上做最後的擁抱,而他們兩位上帝的愛徒,也分別在2014年12月11日鄭牧師在台灣,2015年2月24日蕭老師在美國,共同投入天主的懷抱,他們或許已經在天堂相見了,我與蕭泰然36年的友誼,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資產,我永遠感激他為我打開了多釆多姿的台灣音樂世界,伴隨他遠征全美各地、加拿大、蘇聯、日本那些日子,更是我人生的黃金時代。 與音樂獨行俠馬水龍的永恆友誼 被博學的陳漢金教授稱為「音樂獨行俠」的馬水龍,事實上他桃李滿天下,一點也不孤單,雖然他在2015年5月2日默默地去逝,不願驚動朋友們,但是他去逝之後,「馬水龍追思音樂會」特別多,最後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馬水龍最具國際水準的「無形的神殿」,確實讓在場的聼眾深深地懷念。 我與馬水龍不算是親密戰友,但卻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的音樂知已之交,雖然他是院長級人物,又是知名的作曲家,但是對待我這個平凡的業餘音樂愛好者,他彷彿把我當作音樂專家,以平等的地位與他談論音樂和各類文化現象,每次見面都聊得非常愉快,我們兩人都深受羅曼羅蘭的巨著「約翰克利斯多夫」的影響,也許理想主義是維持我們多年友誼的橋樑。 1986年馬水龍獲得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來美國考察與研究,記得當時曾幫忙過馬水龍在林肯中心艾麗思音樂廳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的鋼琴家陳芳玉,介紹我認識了馬水龍,次年返台路過洛杉磯時,在新秀作曲家吳丁蓮家裡,我跟前輩作曲家陳泗治一起去與他相會,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馬水龍。1996年台加文化協會在陳慧中策劃下,溫哥華全場演出臺灣作曲家的作品: 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金希文的「台灣交響曲」和蕭泰然的「小提琴協奏曲」,這場音樂會是歷史性的盛會,台灣作曲家的作品終於在國際樂壇出頭天了,而三位作曲家,馬水龍、金希文和蕭泰然也全部出席,最後指揮克萊.米契爾、林昭亮、陳中申和三位台灣作曲家一起出來謝幕時,真是台灣音樂史上最榮耀的片刻,這場音樂會蓋冠雲集,創造了海外台灣人的文化奇蹟,那次是我第二次見到馬水龍,大家聊得非常愉快。我從未催生過任何馬水龍的作品,祗有在1989年邀請北藝大教授陳泰成,來洛杉磯日美劇場,演奏馬水龍印象派代表作「雨港素描」,給海外同鄉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返台服務後,曾在関渡住了三年(2005-2008),成為馬水龍的鄰居,那是我們友誼的一段黃金時代,我經常跑到他那俯瞰関渡平原的美麗的家,閒聊或聼他的新作,而每逢他有新作發表會,他一定會送我最好的貴賓席,並親自開車送我到音樂廳,記得最感人的一次世界首演是「無形的神殿」,由他的親密戰友邱再興的兒子邱君強指揮,國台交演出,這是馬水龍有一次登上玉山時,深刻體會到台灣山林之美,使他由內心深處湧現出他對台灣之愛,於是用台灣名詩人李魁賢的詩「無形的神殿」,創作出他的不朽之作。聼完後全場起立鼓掌,我也意識到馬水龍的「無形的神殿」和蕭泰然的「1947序曲」,是近代台灣作曲家最具國際水準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們兩人一生的𠎀作。我最大的遺憾是,在他去世前一年,他我特別到他家送給他美國作曲家柯普蘭創作的「林肯畫像」,希望馬老師也能為近代台灣人的救世主創作「蔣渭水畫像」,事實上馬水龍本身也是蔣渭水的崇拜者,他本人也頗有意願為蔣渭水譜曲,現在隨著他的仙逝,「蔣渭水畫像」不知何時才能出現? 如果人死後有靈魂的存在,那麼我相信馬水龍和蕭泰然已經到那更美好的世界,彼此相會了,他們都讓台灣音樂在世界樂壇佔有一席之地,他們兩人都是台灣之光的歷史性人物,能與他們二位成為知心的朋友,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而我這本「台灣音樂之光」也提献給這兩位近代台灣音樂史上的有重大貢獻的音樂家。 江文也、金希文等六位「台灣之光」作曲家 此書除了向蕭泰然和馬水龍這二位傑出作曲家和摯友致敬外,我也同時介紹了四位日治時期的台灣作曲家:鄧雨賢、江文也、陳泗治和郭芝苑,以及戰後最多產最有國際聲譽的作曲家金希文,和2015年才獲得亞美尼亞「文藝復興國際作曲大奬」的黃令先。鄧雨賢人生的高峰是在古倫美亞公司服務時,那時他一生的精品源源不斷地創作出來,他雖然是台灣民歌的創作家,但是他有非常深厚的古典音樂基礎,尤其對貝多芬作品特別有研究,李臨秋與鄧雨賢合作的望春風,是他一生的代表作,但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斷送了他作曲的黃金時代,晚年貧病交加,享年38歲,與美國民謠作曲家福斯特同齢而逝,鄧雨賢的作品凝聚台灣人民的心聲,也是台灣文化光輝的象徵。江文也這位文藝復興型的作曲家,是第一位在世界樂壇讓台灣發光的音樂家,他六度贏得日本全國音樂比賽銀牌獎,1936年他以管弦樂處女作「台灣舞曲」,獲得柏林奧運作曲比賽中的管弦樂銅牌獎(亞洲人唯一的得獎者),1938年他的鋼琴曲「斷章小品」又獲威尼斯第四屆國際音樂節的作曲奨,當時俄國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認為江文也是當時東方最有才華的作曲家,因此他做環球巡迴演奏時,不斷地介紹演出江文也的作品。他是三十年代日本樂壇最紅的作曲家,但是為了追求東方的文藝復興,28歲時到中國任教,最先十年,是他作曲的黃金時代,後來因為心直口快和台灣人的原罪,他分別坐過蔣介石和毛澤東的牢獄,因此被人遺忘25年,直到1981年謝里法、張已任和韓國鐄在同一個月發表有関江文也的文章,江文也的音樂復興才正式展開,我在1984年催生的台灣出版社,創刊第一本書便是「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王桂榮先生催生的台美基金會,也在1983年江文也去逝前二週,盼給他第一屆人文獎,這四萬人民幣的獎金,對他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共官方開始為他平反,甚至在2010年喜愛古典音樂的中共副總理李嵐清,在廈門替他舉行「江文也百歲冥誕音樂會」,江文也的女兒江小韻還記得18年前我為他父親所做的事,特別推薦我去參加此盛會,才知道現在不管中國人、日本人和台灣人都以江文也為榮;正如現在的馬勒,不管是捷克人、奧國人、德國人或猶太人都以馬勒為榮。陳泗治與江文也雖然都客死異鄉,但是他們倆人都擁有臺灣最優秀的人文傳統與人文精神,並以身為「白鷺之島」的台灣人而自豪,陳泗治是一位完美的人格者,他在淡江中學校長30多年任期中,做育無數英才,他以愛與音樂,贏造整體學校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雖然不如江文也那麼多采多姿,但卻充滿了台灣味,像巴赫與他的恩師德姑娘一樣,陳泗治一生也以音樂事業侍奉上主,作為人生目標,我在他晚年搬到南加州退休才認識他,我永遠懷念曾一連三個禮拜天,都跟他一起去參加水晶大教堂的禮拜,與其説我們是為了宗教禮拜而去,不如說是為了該教堂高水準的音樂禮拜而去,這是一段融合音樂與宗教的甜蜜友誼的回憶。為了留下陳泗治這位音樂哲人的畫像,我返台創辦望春風出版社之後,在2001年9月出版了他得意門生卓甫見所寫的「台灣音樂哲人:陳泗治」希望陳校長所代表的台灣精神能永恆地留傳下去。日治時期台灣作曲家中,以江文也和郭芝苑的作品最豐富,郭芝苑本身就是江文也的崇拜者,他也是日治時期和台灣戰後樂壇的一座橋樑,他在留日時,曾經三度拜訪江文也,並且寫了2萬字的「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先驅者---江文也」,收入我主編的「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而開始認識他,後來他來南加州探訪他女兒時,我就會順便帶他去拜訪陳泗治和蕭泰然,那是一段永難忘懷的音樂友誼的黃金時代。郭芝苑是江文也之後,終身奉獻臺灣樂壇的一代音樂大師,當2013年他以92高齢在故鄉苑裡去逝時,蓋冠雲集,不少日本和歐美音樂家也專程來台灣追悼他,我也在Muzik雜誌上,寫了一篇「台灣民族音樂先驅郭芝苑」來追思他。 以上介紹的六位台灣作曲家都過世了,祗有他們的音樂仍然與我們同在,還好接下來我要介紹的二位作曲家:金希文和黃令先正值創作的黃金時代,希望他們會寫出更出色的「台灣之光」的傑出作品。1997年我催生金希文的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並在2002年我擔任台南文化局長時,邀請他指揮的音契合唱管弦樂團,到台南舉行,有史以來最盛大的二二八紀念音樂會,而當時在台南女子科技大學任教的曽毓芬教授,也寫下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樂評,我順便把此文收集在此書中,讓這場歷史性的音樂會,留下永恆的記錄,在此特別感激她的義助。另一位更年輕的女作曲家黃令先,她以紀念二二八事件的作品「甦醒」在2015年4月榮獲第七屆「文藝復興國際音樂大賽」作曲金牌獎,是第一位台灣作曲家獲此殊榮者,因為在國內樂壇都沒有報導此事,因此我特別介紹她,因為2015年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一百週年紀念,因此特別擴大舉辦文藝復興作曲大賽,她的作品擊敗了34位世界各地的作曲家而贏得首奬,希望國內作曲家將來能踴躍地參加此項國際大賽。 小提琴教母李淑德與林昭亮等六位小提琴界的「台灣之光」 台灣小提琴家們,在國際樂壇佔有一席之地,可以與日本和韓國互相媲美,其中以小提琴教母李淑德貢獻最大,而本書介紹的林昭亮和胡乃元便是她最得意的愛徒,而曾宇謙的老師陳沁紅,也是李淑德的愛將,把蕭泰然的小提琴小品演奏得最傳神的蘇顯達,也是李老師的琴藝底接班人。台灣小提琴家要成名於國際樂壇,最好的捷經便是參加著名的國際大賽,例如林昭亮17歲時,得到西班牙的索菲亞皇后國際大賽得到冠軍,巡迴演出二週,才成為獨立自主的藝術家;胡乃元獲得1985年比利時伊莉沙白皇后國際大賽冠軍,才成名於國際樂壇,接著曾耿元在1993年也得到此項大賽的銀牌獎,最後陳銳再度在2009年此項小提琴大賽中得魁,他甚至在中國作家莫言得諾貝爾文學奬那一年,為所有諾貝爾得獎者演出,而成名於瑞典樂壇,成為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光」;現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的陳慕融,也是在德國漢諾威國際小提琴大賽中獲得第一名,不過他因為比較喜歡安定的家庭生活,他放棄獨奏家的生涯,成為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已經12年,不過他也經常有機會跟自己的樂團演出小提琴協奏曲。2015年7月1日,曾宇謙以20歲之年,為台灣贏得小提琴比賽的奧運: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銀牌獎,(因第一名從缺,因此他可以説是首奬),林昭亮曾經在1992年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轟動美國樂壇,1996年加拿大再度首演此曲,引起台加聼眾的熱烈迴響,現在曾宇謙立志要做林昭亮的接班人,他要把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傳遍世界各地,2016年4月3日他將與簡文彬和國台交合作,在星加坡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這將是他夢想實現的開始。1989年林昭亮曾獲得唱片界的最高榮譽Grammophone Award(西貝流士和尼爾遜小提琴協奏曲),期待未來曾宇謙的唱片也能獲得此榮耀。 五位世界級的為台灣發光的音樂家 2001年我出版「20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二)」,我分別撰寫四位在國際樂壇上為台灣發光的音樂家:指揮家(呂紹嘉)、大提琴家(楊文信)、鋼琴家(黃海倫)和聲樂家(陳麗嬋),最近幾年來,因為呂紹嘉返台擔任NSO總監,因此經常有機會聼他的精彩演出,最近幾年我都有參加他的跨年音樂會,他已經把NSO訓練成歐洲交響樂團的水準,因此就很少出國聼馬勒,我對呂紹嘉最大的期待,是最近的將來他能率領NSO,以馬勒和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去征服美國樂壇。我很榮幸曾經在台南、花蓮和洛杉磯催生過楊文信的獨奏會,他目前是慕尼黑音樂學院副院長,他大概每二年會回來臺灣演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呂紹嘉與楊文信、胡乃元和陳毓襄合作演出貝多芬三重協奏曲,永難忘懷;鋼琴家黃海倫已經在四年前變成医生夫人,也成為2歲多女兒的媽媽,目前在母校茱麗亞音樂院擔任教授,偶而才會參加協奏曲的演出。陳麗嬋已經有很久沒有做歌劇演出,目前在新澤西州羅澤爾大學作育英才,去年三月在蕭泰然告別式中,她特別來南加州演唱蕭老師的作品,她是蕭泰然作品最佳的詮釋者,希望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開幕時,她有機會返回故鄉演唱。莊東杰在2015年打敗317位世界各國指揮家,贏得丹麥馬爾科國際指揮大賽首奬,他是台灣最年輕的世界級音樂家,值得期待。 蕭泰然催生的三千人音樂會見証台灣音樂之美 1968年我到美國紐約之後,在10年間我欣賞了將近500場西洋音樂大師的演出,透過音樂的洗禮,我沈迷在西洋音樂文化之美。1978年我搬到南加州認識蕭泰然,透過他與許丕龍主持的二次「南加州台灣人3000人音樂會」,才首次聼到江文也、陳泗治、呂泉生、郭芝苑、許常惠、許頌仁、馬水龍、蕭泰然等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才發現了台灣音樂文化之美,並決心追隨蕭泰然,與他一起共同推動海外台灣人的音樂復興運動。 「台灣名家演奏系列」樂評集 1992年1月26日我那「台灣名家演奏系列」的夢想終獲實現,由胡乃元小提琴獨奏會揭開序幕,接著同年4月第一位台灣人取得茱麗亞音樂院鋼琴博士的陳泰成在加州爾灣加大做精彩演出;接著同年11月由林昭亮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獲得盛大成功。1993年「台灣名家演奏系列」又推出陳毓襄鋼琴獨奏會,以及陳麗嬋、曾道雄與蕭泰然聯合做歷史性演出;1994年也為小提琴家陳慕融在日美劇場舉辦獨奏會,看這些優秀的台灣音樂家在美國樂壇做動人的精彩演出時,我從內心的深處體驗到台灣文化之美,並以做台灣人而自豪,我把這些美感的經驗記錄下來,與讀者分享人生中美好的一面。蕭泰然的鋼琴協奏曲在1994年4月10日由湯崇生與溫哥華交響樂團做歷史性首演;他的大提琴協奏曲也在1995年5月6日由范雅志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做美國首演;他大難不死之後的重要創作「1947序曲」也在1995年6月3日在北加州奧克蘭市做世界首演,這3場音樂會我都親臨參加,並留下歷史的記錄,1996年林昭亮遠征上海,同時演出蕭泰然和譚盾的小提琴協奏曲,想不到台灣味的小提琴協奏曲比中國味的小提琴協奏曲,更讓上海聼眾耳服口服,可惜我不在歷史現場,沛思基金會的李宜蓉是唯一的歷史見證者。2000年跟隨蕭泰然遠征莫斯科,聼蘇聯人以台語唱「台灣翠青」是終身難忘的經驗,俄國第一流鋼琴家以蕭泰然鋼琴協奏曲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廳,征服俄國聼眾,他們都感動得起立鼓掌,我們一行33人都以台灣音樂作品在國際舞台出頭天,而深深感到自豪。 第三部分:象徵台灣音樂之光音樂會(國內篇) 此書第三部分音樂會樂評集(國內篇),雖然令我感動的音樂會絕對不止這5場而已,但因編幅有限,我祗選出5篇。2002年我不務正業,曾擔任台南許添財市長的文化局長一年,因受經費的限制,我祗主辦4場音樂會:楊文信大提琴獨奏會、陳宏寬和宋如音鋼琴獨奏會,這3場都是世界級的音樂會,但最令台南市民印象深刻的是,「二二八紀念音樂會」主題是「自由百和,族群共和」,台南市立藝術中心那天全場暴滿,由金希文指揮音契交響合唱團,演出蕭泰然和金希文以及西貝流士和孟德爾頌的不朽作品,當時蕭泰然「1947序曲」的絕美旋律,由音契奏出來時,無數的聼眾都在心靈𥚃流淚,連企業家許文龍都説:「我今天終於瞭解蕭泰然音樂動人之處。」很幸運地這場感人的音樂會,有學貫中西的北藝大音樂博士曾毓芬,以感人的文筆,寫下一篇永恆的樂評,她更知音式地點出我辦這場音樂會的意義:「讓二二八成為台灣人文主義再生的起點,最後完成台灣本土文藝復興運動的理想。」金希文不但是傑出的指揮家,更是蜚聲國際的台灣現代作曲家,2006年由林義雄慈林教會基金會和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金希文樂展」,由大山平一郎與大提琴家范雅志和NSO合作,世界首演金希文大提琴協奏曲,我馬上意識到台灣音樂史上又多了一首不朽的大提琴協奏曲,而他獻給他太太十週年結婚禮物「愛之頌」,其旋律之美可以嫓美馬勒的音樂情書:馬勒第五的第四樂章,那天連吳念真都感動得幾乎落淚。2012年3月「吳蠻與原住民朋友音樂會」,吳蠻是馬友友絲路樂團唯一的女團員,她是蜚聲國際的琵琶名家,有十多位西方名作曲家曾特別為她譜曲。吳蠻在20多年前留美時,聼到台灣風潮唱片發行的「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唱片時,就被那古樸而自然的聲音所震撼,因此她夢想把台灣原住民音樂,和源自中亞而流行中國的琵琶,這二種古老的文化語言,做橫向與縦向的聯繫,而這場音樂會使吳蠻美夢成真,她確實透過二種音樂文化的合作,從中找到相通點,並創造出新的音樂語言。2012年10月21日在高雄市舉行的「愛」與「希望」音樂會,可能是陳菊市長任內,最有歷史意義的一場音樂會,不但陳菊市長和李永得副市長,全程聼完,高雄之子蕭泰然也特別從美國抱病歸來,更使這場音樂會充滿了感人的氣氛。這是一場典型的「Made in Kaohsiung」的音樂會,因為二位「蜚聲國際,重新復活」的音樂大師:蕭泰然和劉孟捷都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而交響樂團和合唱團也是高雄本地的産物,而演出作品是蕭泰然的「小提琴協奏曲」和「1947序曲」,因此這場音樂會是高雄文化主體性的一次最佳見證,而四位高雄演出者:指揮楊智欽、小提琴薛志璋、鋼琴家劉孟捷和劉富美莫不全力以赴,產生動人的效果,尤其1947序曲奏完後,全場沸騰,如果高雄能夠經常舉行這種音樂會,也許台灣的音樂文藝復興就會從高雄開始。2014年「石清如: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裏」世界首演,也讓台北彌漫著台灣文藝復興的氣氛,因為此次音樂會台灣作家雲集:江自得、吳念真、林瑞明、李敏勇等都出席,除外作曲大師馬水龍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參加了這場盛會。江自得醫師在2005年讀到蔣渭水因「治警事件」入獄時創作的「入獄日記」,深受感動,而寫出14行詩「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2007年蔣理容把此詩介紹給作曲家石青如,結果她被江自得的詩和文化先知蔣渭水的事蹟深深地撼動她的心靈,終於在2013年完成了這首感人的清唱劇。製作人蔣理容經二年的苦心安排,才有這場歷史性的演出。指揮邱君強領導80位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120位台北愛樂合唱團,他駕輕就熟地把這部劇力萬鈞的清唱劇,很優美感人地呈現出來,成功地完成世界首演這首傑作的歷史使命。石青如是走蕭泰然浪漫抒情路缐,在蔣理容鼓舞下,她已經完成了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破曉」和鋼琴三重奏「跨界交響---生命的頌歌」,她也是前途無量的「台灣音樂之光」人物。而這場首演,可以説是台灣當代文學、音樂與歷史完美結合的一次呈現,相信這首音樂將會流傳下去。 終身難忘的「音樂會美感經驗」 此書第四部分:「音樂會的美感經驗」雖然跟台灣音樂之光無關,卻跟我一生的音樂狂熱有密切關聯,我不是專業評論家,因此我寫的樂評,是羅曼羅蘭式的:把心靈在作曲家的傑出作品中,做心靈冒險的過程描寫出來,留下歷史紀錄,這就是我寫聆後感的目的,幸好我寫下了,1960年在台灣聼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感動經驗,和1970年代聼卡薩爾斯指揮100位大提琴家演出的歷史性場面記錄下來,否則現在不會再記得當年是多麼的感動,「波士頓交響樂團聆賞記」,一向分數極嚴格的魯實先教授,居然給我打90分,給予我開始寫音樂評論的自信,在林肯中心聼卡薩爾斯指揮百位大提琴家,演出他自己的作品,除了看見一位世紀偉人的感動之外,也催生了林宜勝翻譯的「白鳥之歌」,同時也催生了我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的美夢,並熱心於奉獻臺灣文化。我一生第一次聼馬勒感動落淚的,便是2002年楊文信邀請我去聼,馬澤爾告別楊文信擔任首席的慕尼黑廣播交響樂團底最後一場演出:馬勒第八(千人),這場音樂會讓我跟德國作家湯姆斯.曼獲得相同的結論:馬勒千人交響曲是廿世紀最傑出的交響曲創作。現在可以説是我個人音樂欣賞的黃金時代,我住在台灣時,每年都可以聼到呂紹嘉的精彩演出,而我住在洛杉磯時,也可以聼到伯恩斯坦接班人杜達美的動人演出,而且更難得的是,他們兩位都是世界級的馬勒權威,我在現場聽過十多場過馬勒第一的演出,其中以呂紹嘉這場「鼓動心動」最令人振奮,更可貴的是我讓台北醫學大學七十位學生,也體驗到同樣的感動,因為這是他們生平最難忘的期中考。創立十週年的迪士尼音樂廳,成為舉世聞名的新型音樂廳,成為「洛杉磯之光」,因此杜達美為了向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致敬,特別邀請馬友友,來共襄盛舉,讓「音樂」與「建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我把這場歷史性的經驗報導出來,與國內樂迷分享我的精神高潮。 第五部分:四篇「音樂札記」及二篇「書序」 第五部分:「音樂札記」主要收集四篇文章和我二本書的序文,蕭泰然一生走過數次死蔭山谷,其中以1993年12月底那次大動脈剝離血管瘤破裂,是最富戱劇性的一幕,我剛好是歷史的見證者,因此忠實地記錄下當年的實況,雖然是日本外科聖手橫山大夫救了他一命,但瞑瞑中似乎有上帝,在幫助他復活,讓他能為台灣音樂創作更多不朽的作品(例如1947序曲等),我祗是做了一件知心朋友該做的事而己。台灣音樂騎士曹永坤,他不但熱愛音樂,他也是生活的藝術家,本來我們祗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似的朋友,但是因為有馬勒做我們的音樂媒人,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年,我們成為親密的音樂戰友,2006年7月7日,我們在他家的音樂沙龍舉行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場「馬勒生日音樂會」,他把馬勒音樂精髓娓娓道出,他認為馬勒寫出了西方音樂史上最美的「樂境」(Soundscape),而台灣人的處境,與馬勒的人生處境很像,都是邊際人(Marginal Man」的身份,孤獨而不被接受,永遠為了認同的問題在做內心的掙扎,因此台灣人是很容易瞭解馬勒音樂的「案成立非正式的「馬勒樂友協會」,每年7月7日都有辦「馬勒生日音樂欣賞會」,2011年恰蓬馬勒100歲冥誔,於是由馬勒樂友協會、望春風出版社同仁以及無穹藝術中心共同舉辦「馬勒百年追憶之旅」,由我和李鴻禧教授和他的學生陳秀麗帶著海內外41人,做了九夜十天之旅,我把此次難忘的馬勒踏尋之旅,做了實況報導,與國內愛樂者,分享這段難得的人生經驗,2011年5月18日我們共同在捷克布拉格體育館,欣賞馬勒自認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第八交響曲「千人」。我們除了參觀他成長的故鄉以及二間作曲小屋之外,也到他創造十年黃金時代的維也納歌劇院,去欣賞他的捷克同鄉楊納傑克的歌劇「顏如花」,最後看了曾經激發簡文彬立志在台灣演出馬勒全套的馬勒墓碑,才結束這次馬勒尋根之旅,大家都留下人生中永恆的美好回憶。 1955年維也納成立馬勒愛樂協會,創會會長是馬勒最親密弟子華爾特,夫人愛爾瑪是榮譽會長,貢獻最大的是執行長音樂學者Kurt Blaukopf 夫婦,他們陸續推出忠實可靠的馬勒交響曲版本,他們號召全球著名的馬勒學者共襄盛舉,因此對馬勒的音樂復興有極大的貢獻。1976年華爾街大亨克普蘭(Gilbert Kaplan)成立北美洲第一個「紐約馬勒愛樂協會」,他們每年7月7日一定會舉辦大型的馬勒生日饗宴,至今仍然是美國最活躍的馬勒愛樂協會。2006年7月7日曹永坤的音樂沙龍正式催生了「台灣馬勒愛樂協會」,每年都會在7月7日舉行我主持的「馬勒生日音樂欣賞會」,在曹永坤夫人鼓勵下,我們在2012年1月1日成立比較正式的「馬勒愛樂協會」,我是創會會長,頼峰偉是第一任會長,目前會長是建築師邵柏勲,我們每年平均辦十場文化講座,以馬勒和他的時代為講座主題,因為馬勒是西方音樂史上承先啓後的人物,你能瞭解馬勒,其他廿世紀重要音樂家也就很容易瞭解,目前已經舉辦過將近四十場「馬勒文化講座」,去年我們,還遠征香港集體去聼杜達美指揮洛杉磯愛樂,演出馬勒的第六交響曲。 最近十年來,我以宗教家的熱忱在推廣蕭泰然與馬勒的音樂,因為他們分別寫出了廿世紀東西方最美的旋律。蕭泰然的音樂寫出了近百年來臺灣人的心聲,馬勒的音樂也流露出近百年來西方人的焦慮與希望,他們都是最忠實於自我的音樂家,也都熱愛自己心靈的故鄉,卻必須忍受終身漂泊的命運。當50歲的馬勒寫下最後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時,50歲的蕭泰然才完成第一首蜚聲國際的小提琴協奏曲。我很榮幸在擔任台灣人聯合基金會時,催生了蕭泰然三首不朽的協奏曲---它們在台灣音樂史上的地位,猶如美國作曲家巴伯(Samual Barber1910-81)的三首協奏曲在美國音樂史上的地位,並在1999年出版我花五年時間主編的「深情的浪漫---蕭泰然音樂世界選輯」,此書收集海內外近三十位文化界人士執筆闡述,譜寫出蕭泰然死生契闊的音樂世界。國際樂壇如何經由他的音樂認知台灣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台灣人歷盡滄桑而奮發鼓舞的生命力,同時也讓海外台灣人更從其中得到慰藉與驕傲,毋庸置疑,他是廿世紀台灣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東方的拉赫曼尼諾夫,蕭泰然的音樂散發著濃烈幽遠的東方情懷,確實讓世人感動,0因此我把主編此書的心路 歷程收在此書中。 我花三年心血,以廿一世紀台灣人的觀點,創作「西方音樂巨人馬勒」,並且在2010年馬勒150歲生日那一年出版,最大的期待,是想以馬勒精神來催生台灣的文藝復興。我把創作此書的心路歷程也收集在此書中,期待台灣音樂界有更多人能以台灣人的角度,來介紹西方的音樂家。蕭泰然的存在不僅是台灣人的光榮,也是台灣文化國際化的先聲,雖然蕭泰然本人很謙虛地認為他的作品,無法跟馬勒相比,但是很多年輕人在聽完我馬勒和蕭泰然的音樂介紹後,他們告訴我,蕭泰然的音樂讓他們更感動,因為他的音樂有濃濃的台灣味,是任何西方音樂家都沒有的,因此我很榮幸有機會成為蕭泰然親密的文化戰友,並支持他將台灣音樂推廣向國際樂壇。當他的1947序曲,像威爾第的「流浪者大合唱」和西貝流士「芬蘭頌」那樣流行時,大概就是台灣文化出頭天的日子。 期待台灣音樂文藝復興的早日降臨 因為目前書店裡介紹台灣音樂的書太少了,因此我才以拋磚引玉的心情,出版這本「台灣音樂之光」的書,我介紹的這20多位作曲家和演奏家,你們去聽他們的作品或演奏會,相信都不會讓你們失望,甚至會產生向上提升的心靈力量,那些已經逝去的作曲家更是讓我們懷念,事實上目前臺灣樂壇不管在作曲或演奏方面,還有無數的「台灣之光」的音樂家存在,希望有更多的人出來,介紹這些「台灣音樂之光」的人物,更期待新政府能重視台灣的音樂資產,成立「台灣音樂博物館」,在蔣渭水故鄉宜蘭創建「蔣渭水文化中心」、成立基金會催生更多「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幫助台灣音樂家和樂團征服國際樂壇,並把艾柏魯博士的「El Sistema」在台灣生根,培養新一代的音樂人材,讓百花齊放的台灣音樂文藝復興時代,早日降臨我們熱愛的鄉土。(2016年2月14日寫於淡水海揚社區) 篇章試閱 一、台灣民謠作曲大師:鄧雨賢 鄧雨賢在台灣音樂史上的地位,猶如福斯特在美國音樂史、約翰.史特勞斯在奧國音樂史上的地位。「台灣民謠」是近代台灣人所創造最寶貴的文化資產與文化特色,它來自廣大的民間,因此能感動廣大的人民,不分階級和知識水準;當大家在唱台灣民謠時,特別能意識到身為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或日本人。 台灣民謠雖然有強烈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但也最能被國際人士接受與欣賞,正如美國福斯特的美國民謠,不僅是美國民歌,也是世界名曲;史特勞斯的華爾滋舞曲,不再是維也納民謠,而是全球流行的世界名曲,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就是以他的作品為主,我們也希望台灣民謠能透過作曲家及歌唱家的共同努力,推廣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名曲,正如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溫哥華交響樂團演出錢南章改編的台灣民謠《丟丟銅仔》和蕭泰然改編的《望春風》時,確實讓台下的台、加聽眾感動落淚。 客家書香子弟 鄧雨賢的祖先來自廣東省蕉嶺縣,鄧氏祖先第十六代鄧彥拔從廣東移民渡海來台,最初在台北樹林附近開墾,之後遷居新竹芎林,最後落腳於桃園龍潭一帶,並設立私塾。 鄧雨賢出身漢學世家,祖父鄧瓊鳳有兄弟九人,其中三位是秀才,在地方上有「一門三秀」的美名。父親鄧旭東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漢學家,他起先在龍潭做漢文塾師;一八九五年日人來台之後,被任命為龍潭元宮公學校教師,教導漢文,後來升任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教席。 鄧雨賢在一九○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生於桃園龍潭,由於生活在文風鼎盛的環境,使他擁有深刻的浪漫情懷。據說他出生之日,正逢雨日,他父親佇立窗前,凝視窗外飄落的綿綿細雨,欣賞雨中詩情之際,喜聞得子,便以「雨」字為其子命名;從此註定鄧雨賢將度過風雨飄搖的日子,以及浪漫詩情的人生。 早熟音樂天才 鄧雨賢雖出生龍潭,但因父親之後從龍潭公學校轉任台北國語學校,因此三歲那一年便隨父親遷居台北;他的童年與成長過程,乃至日後發展,也都以台北市為中心。鄧雨賢在一九一五年,九歲時進入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前身)就讀,一九二○年以優秀成績畢業,隨即考取台北師範學校(一九一九年由總督府國語學校改制而成)。他雖是客家人,但因接觸很多說福佬語的同學,對福佬語也極為熟稔;而當時的師範學校為訓練公學校「唱歌科」學生的教學能力,一律要學生接受初步的音樂課程,也使得鄧雨賢的音樂細胞活躍起來,並在日人恩師宮島慎三郎指導下,學習小提琴、曼陀林及鋼琴等樂器。其中他最擅長的是鋼琴演奏,在校練習時,常獲得同學讚賞的眼光與熱烈的掌聲。他在彈遍西洋鋼琴作品之後,似乎對樂聖貝多芬的作品情有獨鍾;在他用過的貝多芬鋼琴演奏集裡,畫滿了他自己的詮釋記號,可以見證此點。 在師範學校階段,一代大師的音樂才華已展露出來,並深獲師長的肯定,因此宮島慎三郎曾預言:「雨賢是屬於天才型的音樂家。」在接受完整的西洋音樂訓練後,一九二五年,他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那時他剛滿二十歲。 畢業後,他在台北日新公學校任教四年,一九二六年與竹東客家少女鍾有妹結婚,她是畢業於第三高女(今中山女中)的高材生,並育有一子仁輔。之後,鄧雨賢因對音樂的熱愛與日俱增,毅然辭去教職,於一九二九年隻身前往日本深造,就讀東京歌謠學院,此學院以歌曲創作而聞名。他在日本進修二年,主修理論作曲,之後因思念妻小而逕行返台,並沒拿到正式學位,但作曲的實力更上一層樓,為日後作曲生涯打下深厚的基礎。 處女作《大稻埕進行曲》 一九三一年,剛回到台灣的鄧雨賢,雖然身懷作曲絕技,但他的時代還未到來,只好先屈居在台中地方法院當翻譯官,但是他的好機會即將到來。一九三二年,第一首台語創作歌曲《桃花泣血記》,隨著同名電影開始風靡全台。這首歌由電影解說員詹天馬寫詞、在電影院從事配樂的王雲峰譜曲,結果廣受好評,傳遍全台大街小巷,激發不少唱片公司老闆的投資興趣,準備好好賺上一筆。 於是,設在永樂町(今迪化街)的文聲唱片公司老闆江添壽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邀請鄧雨賢為文聲唱片寫出他的處女作《大稻埕進行曲》。此曲讓他初露頭角,馬上引起當年執唱片界牛耳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老闆柏野正次郎的高度關注,決定為這首歌製作唱片,聘請專業詞曲創作者,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更從此重視台語流行歌曲的市場。 成為古倫美亞台柱作曲家 古倫美亞唱片負責人柏野正次郎頗有眼光與魄力,他開風氣之先,大力發行流行歌曲,一九三三年更禮聘活躍於台灣文學界的才子陳君玉。他力邀鄧雨賢進入古倫美亞擔任專業作曲家,剛離開牧師職務的姚讚福則負責歌手演唱訓練。 進入古倫美亞唱片的鄧雨賢,在此可說是如魚得水,安定的生活和高薪的工作,使他的創作靈感源源不絕產生。他初入公司,月薪就有七十元,比一個政府的高級公務員還要多,新曲發表還有額外獎金,出入有車代步,穿著也變得時髦。因此,在古倫美亞任職期間,鄧雨賢留下不少穿著名牌、設計感十足的精美照片,可見當年創作環境之優越,比現在的專業作曲家還要好。雖然老闆柏野正次郎是日本人,但他對台灣流行歌曲的創作卻有相當前衛的觀念。他認為藝術創作必須根據一般庶民的想法,作品才不會曲高和寡,能符合市場的需求才會賣得好,因此要求旗下的作曲、作詞者,必須親自去看看人民到底在幹什麼。老闆的態度影響到古倫美亞的創作風格,所以當時公司旗下的鄧雨賢和王雲峰等人創作的曲風,都與台灣三○年代的社會息息相關。 歌壇四大金剛之首 面對西方文化不斷湧進台灣,鄧雨賢提出他落實本土文化的看法:「這是一個過分崇拜西洋文物的時代,當然西洋文物也有不少可以攝取的地方,但西洋音樂也有腐敗的地方,所以不一定非西樂不可。台灣音樂水準較低,一開始只推行西樂的話,大眾不容易理解,結果會使音樂與大眾分離。所以就原有的台灣音樂(例如歌仔戲,有非藝術性的俗惡地方也不少)改作旋律或改善歌詞,我的意思是應該從這種地方著手。本人四、五年前就開始研究這些問題,可惜尚無傑出作品出現。」最後他下結論:「唱片具有廣受大眾愛好的先決條件,所以我想在這方面更加努力。」 因此鄧雨賢的文化背景與其他近代流行歌曲創作者非常不同,他的創作不只為市場服務,更富有傳播新時代精神和傳承藝術的使命感;從他的許多民謠風格的創作作品中,可以強烈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傳承。 鄧雨賢加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之後,便穩定且大量地創台語歌曲,第一年即以《雨夜花》、《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橋上美人》等躍登作曲翹楚;第二年又以《望春風》、《春宵吟》、《青春頌》等名震四方,和當時的流行歌曲工作者,共同努力將台灣流行歌曲帶進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 一九三五年,他與老搭檔李臨秋合作,創作了《對花》和《一個紅蛋》,由於出色的名曲不少,鄧雨賢的名聲在台北地區不脛而走;以後數年,他更以《滿面春風》、《四季紅》、《碎心花》、《十八姑娘一朵花》及《送君曲》等名揚全台,成為最受歡迎的流行歌曲作曲家,並和蘇桐、姚讚福、邱再福並列台灣三○年代流行歌壇作曲家的「四大金剛」。但以才氣和學院歷鍊而言,鄧雨賢的成就超越其他三位,而鄧雨賢最膾炙人口的四首歌:《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也被後人合稱為「四月望雨」。 戰爭毀滅創作 一九三六年,新任台灣總督小林躋造上任之後,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受到戰爭時期對流行歌曲壓制手段的影響,原本林立的大小唱片公司,都不再進行台語歌的創作與出版。那是個日本軍政府強迫台灣人做日本人的時代,一切都為戰爭服務,於是鄧雨賢的《望春風》改為日本軍歌《大地在召喚》,而《雨夜花》也變成《名譽的軍伕》。日本殖民政府利用鄧雨賢流行且大眾化的歌曲,宣傳台灣人做軍伕、出海遠征的榮譽感;在官方強力介入、學校與電台不斷教唱下,這類軍國主義的進行曲居然使他的作品更廣為人知。 自從作品被日本人污染之後,他內心的痛苦與無可奈何,可想而知,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此時感受最深,但為了家庭生計,他還是不得不以「唐崎夜雨」筆名,寫出像戰時流行一時的《月昇鼓浪嶼》,作詞者是日本人中山侑,因此作詞者的報酬是作曲家的四倍。一九三九年,鄧雨賢再也無法忍受用作品鼓勵台灣人當砲灰的內心煎熬,毅然辭去古倫美亞的工作,並赴日本尋找工作。但是戰爭的陰影籠罩一切,離台半年後,他因女兒夭折而再度返台。在這一段風雨飄搖的時代,他仍舊創作他一生的精品:《滿面春風》、《碎心花》、《送君曲》等,可見他那堅忍不拔的創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