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深耕計畫能讓大學邁向頂尖嗎?

教育部推動「高教深耕計畫」,5年將挹注850億元,比過去「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3大計畫加總還多,日前經行政院審核通過,首年、2018年經費173.7億元。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說,經費配置分兩部分,在全面提升大學品質部分,會有二成經費依各校規模提供基本需求,八成發展大學特色;在強化國際、研究能量部分,打「國際盃」的頂大校數將減少,「經費比過去更多」。如此「高教深耕計畫」是否能讓大學邁進向國際頂尖大學,不無疑問。與其花太多時間在一些無用的學術研究上,倒不如深思如何服務社會與人群。 據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規定新生第1年,應該到其它國家從事公益服務活動以培養國際觀,其實美國許多著名學府也都曾經這麼做,補助學生到世界各國體驗人生,有人到非洲、亞洲、歐洲從事各種公益活動。 當學生經歷如此1年學習過程之後,必定比其他人成熟許多,對其未來的學習與人生規畫應該都有很大幫助,因此他們大學生普遍關心國內外政治與社會活動,如反戰、反對種族歧視與國內外一些不公不義之事。其實許多歐美大學對學生都有類似的要求,讓大學生到落後國家或監獄從事志工,目的不外是讓他們能有恢弘的國際觀與悲天憫人的人文素養。 反觀國內一些國立大學,只是集中少數學業成績突出的所謂菁英學生,在設備良好的教室聆聽國內外知名大師的指導,如此與國際社會或芸芸眾生隔離的所謂菁英教育,充其量只是關在象牙之塔追求知識的學生而已,如何培養恢宏的國際觀與人道精神?愛因斯坦就曾說:「專家不過只是訓練有素的狗」。 許多大學甚至漠視威權銅像存在於校園,師生只會讀死書與作一些追逐熱門的研究,不鼓勵師生去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以致許多人尚不了解二二八與美麗島事件對台灣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意義,甚至不知陳文成為何許人也,只知蔣介石是「偉人」,是否很悲哀?有些學校還有黨國意識形態的校歌,這樣的大學算頂尖嗎?反觀德國與以色列許多大學,他們都常鼓勵學生去參觀國內外集中營或哭牆,了解他們祖先的歷史,以示懺悔或警惕。 教育部給國內幾所著名研究型大學5年850億元預算,其目的是讓他們教學與研究能與世界著名大學並駕齊驅,能擠進世界百大卓越大學之列,然而我們應審思的是,究竟大學之核心目標為何?是否學生只要會讀書與考試,教授的學術研究做得好,每人每年能發表越多篇SCI或SSCI論文,這樣的教授與學生就是所謂「菁英」嗎?這樣的大學叫做菁英大學嗎?恐怕不是吧? 如今發現,許多國立大學教授不是假公濟私,虛編名目,千方百計A公帑圖利自己,就是為了快速獲得功名利祿,無恥集體偽造論文,貽笑國際學術社會,如此堂堂國立大學教授,可謂斯文掃地,其品格遠不如只有國小學歷的台東賣菜婦人陳樹菊與高雄賣10元自助餐莊姓阿嬤;後者所為,雖然只是卑微的小事,卻樹立高傲的自尊,其人格高節,舉世同欽。國立大學教授如此研究水準與人格,能讓學校擠入國際頂尖大學嗎? 去年,台大某領導學程的師生,假藉登山訓練以培養所謂領導力為名義,居然上網公開向社會各界募款,東窗事發後,引起各界嚴厲批判,認為他們是假公濟私。他們接受記者訪問時,卻大言不慚,認為自己是社會「棟樑」與未來的「菁英」,請企業資助沒有不對,更引起社會各界的撻伐,認為他們是「媽寶」,實不為過,這樣的師生未來能當台灣的領導人物嗎?看看以前馬英九與其台大內閣團隊的烏龍表現,可思過半矣。 或許限於經費,有些學校可能無法補助學生遠赴國外服務,然而國內有許多地方值得大學生前往,如短期山地社區服務(此若由原住民學生擔任更適合)、育幼院與養老院的探訪、校園附近社區的服務、各地文化館與動物保育工作等,都值得現代大學生深入各基層了解,如此才能培養學生的鄉土情與同胞愛,而這正是目前各大學的師生所欠缺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大學師生不應一年到頭把自己關在象牙塔中,而是勇於走出校園,服務社會與人群,或者與產業合作,讓師生多花些時間到各行各業去實習,並常去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以了解台灣的歷史,方能落實學以致用原則,畢業後也才能迅速為業界所使用,這樣的師生才叫菁英,這樣的大學才算頂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