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聆聽指揮大師呂紹嘉的音樂講座

【專文】聆聽指揮大師呂紹嘉的音樂講座

〈編按〉「台灣的Lü Shao-chia」呂紹嘉在歐洲樂壇嶄露頭角至今,已晉身「指揮大師」之列。2010年回到台灣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總監一職,親自策畫樂季演出曲目,尤以大師導聆講座最為樂迷所景仰期待。本文由音樂學者呂純芝老師分享聆賞心得。 第一次聽呂總監導聆是2010年開季音樂會前,曲目是《馬勒第五交響曲》。原本安排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結束時卻已超時60分鐘!他講講彈彈二小時半,遊走於馬勒世界,內容幾乎涵蓋馬勒第一到馬勒第十!就是少直接賞析馬勒的第五。 在《馬勒第九交響曲》講座中,也像是扭開馬勒「水龍頭」般源源不絕,從第一交響曲起,所有美之極至樂段,所有悲之極至樂段,所有感情破碎或矛盾樂段……凡是與第九有牽繫的,盡皆條列呈現、盡入心底。 在《大地之歌》講座他更身兼歌唱家與樂團。只見他琴聲歌聲信手捻來,毫不刻意,一切彷彿自動流出。甚至有時表情如夢,嗓音亦如夢,完全沉浸在馬勒音樂世界中。聽眾就算有時隨他入夢,應該也是難忘的美夢吧?(其實,「我」這個聽眾就是如此啊!不好意思。) 當他談到馬勒的《連德勒舞曲》,更像是啟動了馬勒Link!所有連德勒舞曲一一傾洩而出,經由鋼琴自然強化的節奏與和聲,我們輕易可感受到各種變型中的相似處,又可察覺第一交響曲中的年輕與健康;之後的種種諷刺、挖苦、變型,成為在第九交響曲中的破碎情緒,令人心酸至極。帶領聽眾對馬勒的生命刻痕全面感知,在一次講座中迅即成型。 在貝多芬唯一的歌劇《菲黛里歐》導聆中,他示範同一旋律莫札特式與貝多芬式結構的差別,以及和聲進行的差異時,我相信聽眾心中都激起了好大好大的共鳴!但我還是默默的在祈望:「再多彈一次嘛!我們的耳朵可不像你的耳朵那麼敏銳啊!」當天在重點解說完之後,時間已剩無幾,我以為趨近尾聲,不料他卻又從頭再「演」一次──身兼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樂團兼旁白……聽眾有時近於恍惚,卻又馬上被精彩樂段或充滿靈光的敘述抓回。 經過普契尼《蝴蝶夫人》、華格納《女武神》、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及《莎樂美》導聆,我感動於他腦海中浩瀚的音樂之洋:貝多芬、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等,這些表面上雄渾獨立的樂海底部,卻有不少暗流如蛛網般綿密交織,一旦觸動了那神秘交流,就如同開啟了音樂閘門一樣,他腦中的感知、記憶、涵養……一切的一切開始流動、宣洩,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他曾說「菲黛里歐的歌劇型式裝不下貝多芬的音樂!」說得妙啊!我深信無論內行或外行的樂迷也都禁不住這樣讚嘆:「講座的形式裝不下呂總監的音樂思維。」 呂總監為人寬厚、謙沖為懷,曾有一次導聆課後有趣的對話,特此為記: [nop]一位看似「粉絲」的老者趨前,呂總監好整以暇,準備接受提問或簽名。 「請問,老師大名?」(咦,真是奇特的問題啊!) 「紹嘉,紹興酒的紹,嘉義的嘉。」總監雖覺意外,仍禮貌回答。 未料接下來是一更驚爆的問題─「請問老師貴姓?」 總監還是禮貌回答「敝姓呂。」[/nop] 我想,這是因為無論他胸懷多少古今樂典,敎課時卻總是如此淳厚謙懷,所以會有以上怪事發生吧! 相關文章:人物/台灣指揮國際樂壇第一人,少年呂紹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