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張善政】學校為防疫轉為網路教學 但台灣準備好了嗎

Young student watching lesson online and studying from home. Young woman taking notes while looking at computer screen following professor doing math on video call. Latin girl student studying from home and watching teacher explaining math formula on video chat.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前行政院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學校都轉為網路教學,但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目前沒有全面設計出符合網路互動模式的網路教材,也沒有建構網路學習效果的評量模式,但可以趁這一波疫情,補足這些不足,還能做到「超前國際」,像是開發結合虛擬實境的課程, 讓台灣的網路教學品質脫胎換骨。

我認為網路教學有三大重點,一,要有網路教學環境和數位工具,二,要有適合發揮網路互動型態路教材,三,需要有評量網路學習效果的模式。

過去教育部在建構網路教學環境和工具方面,做得不錯,就算是偏鄉學校,基本的網路寬頻、電腦設備也都足夠。不過,另外兩點長期被忽略。這也就是為什麼,疫情當前,很多學校雖實施網路教學,但大多都已經預見教學效果一定會打折。

網路教學特性跟實體教學環境不同,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模式也不一樣,因此網路教材絕不能只是把課本版面變成靜態的網路畫面就好,而是要符合網路靈活特性。

在國內,如果老師願意進行線上教學,學校可能願意補助一點製作工本費,但心態還是認為這是老師自己的事。但在國外就不同了,假設某所大學要設計經濟學的線上教材,他們會集合校內所有教經濟學的老師,一起協作準備教材,且由學校出錢,要做就要做到到世界最好,來當作學校水準的表徵。在這樣心態下做出來的教材,水準自然就不同了。

平常老師在課堂中教課,都是你教你的、我教我的,只有透過學生考試的表現來斷優劣。但是一旦把教材放在網路上,大家都看得到,就變成國際間的比較。所以教育部應帶頭集眾人之力,在各個科目都集結優秀教師做出最好的網路教材,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台灣目前也尚未建構好網路學習效果的評量模式。在實體課堂中,誰打瞌睡、誰對於課程內容有問題,老師都一清二楚,也可以一一回答。但在網路學習環境中,學生變成一格一格的模糊視窗,老師要控管學習品質有一定的難度。

在大學教書的朋友跟我分享說,他請學生在網路上預習下週的課程,他從學生是否有登錄網站預習,以及預習的日期早晚、時間多寡,就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到底是一週前按部就班預習,還是前一天才臨時抱佛腳。

假設線上預習教材有20頁,老師還可以從系統中看出學生是在一段時間內平均的看每一頁,或是每頁都快速瀏覽完,又或是每一頁花的時間差不多,但其中某一頁看的特別久。這三種不同的預習模式都代表了不同的學習情況,快速瀏覽完的學生可能只是吃晚餐時配飯隨便呼嚨過去,某一頁停特別久的學生,可能是那一頁遇到困難,這些都可以成為老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態以及備課的依據。

只是在台灣像這樣的評量工具並不普及,導致大部分的情況可能都是老師在網路上直播講解、學生瀏覽,但船過水無痕,我們的教育主管單位把網路教學想的太簡單了。

另外,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件事,線上教學一定要點名嗎?線上教學未必一定要同步,若可以把線上教材做好、線上教學評量模式設定好,學生要什麼時間看線上課程都沒有問題。

未來疫情結束之後,我也認為應該繼續維持線上教學,尤其是在偏鄉學校,可以用好的線上教材彌補師資不足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台灣可以趁著這一波疫情,研發出超前國際的線上課程,譬如說,把線上教學跟虛擬實境結合,過去學生只能在課本上看著平面的圖片,有了虛擬實境,可以帶領學生親身體驗金字塔、萬里長城、辨識海底熱帶魚等,上生物課時也可以看到立體的冠狀病毒等等。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還未緩解,但危機就是轉機,希望台灣可以藉這個機會讓網路教學脫胎換骨,用新的技術超越國際。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看看香港來時路 想想台灣未來路從經濟部的酷碰券計畫看「數位代溝」
你生氣的,到底是孩子的表現,還是孩子沒有按照「你的期待」表現?
林森錢櫃大火 中廣會向練台生求償
小粉紅,學學台灣在防疫外交上的成就,別只會崩潰謾罵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