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李今芸】頭髮對人類的文化意義

The hairdresser plaits the braid girl. Hands, close-up. Pretty haircut.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在編織這段髮網的歷史故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頭髮對人類的文化意義,以及人類賣髮的歷史。

頭髮在世界各文化中有其不同意義,在中國人的生命中首先與「孝」有關,《孝經‧ 開宗明義章》即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儒家來看,頭髮是父母賜予子女的禮物, 要小心保護;清末遺老不肯剪辮者更是比比皆是,除了王國維之外, 還有天津大書法家華世奎,甚至如今在天津街坊還能看到華世奎的題字。他以詩句解釋為何不去辮:「今餘一髮難從割,梳櫛曾經慈手揮」,因為這根辮子是兒時母親為之梳理的,故留辮乃是對母親的想念。

此外,華世奎沒說出口的另一層含義是他本人對故國(清朝)的懷念,即使他最終仍未追隨溥儀前往滿洲國⋯⋯。在華人的文化脈絡裡,頭髮既有如此重要的倫理意義,那麼在尋求超脫的宗教領域裡,佛家更把落髮視為出家人斬斷世俗情緣的表徵。

在歐洲,頭髮對個人也具有強烈的重要性,強迫他人剪髮,代表的就是一份壓迫、懲罰及羞辱。古代希臘羅馬會強迫奴隸剃光頭, 居住在今日法國的高盧人更視長髮為美,所以當凱撒征服高盧時,高壓強迫高盧人剪髮,藉以展示羅馬的權威;而在基督教發展初期, 羅馬的官員也對基督徒剃頭來加以羞辱。「條頓民族」(Teutonicnations)對待通姦的女人,也會以剪髮作為懲罰,這種處罰在中國也有,大家可以看看「魯迅與辮子」,魯迅在強勢文化壓力下如何妥協。

二次大戰期間,被關押在集中營的男女,有不少人也是光頭的,當蘇聯解放軍在1945 年抵達位在波蘭最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時,赫然發現庫房中竟藏有7.7公噸的人髮,這些頭髮一捆一捆紮好,顯然是準備運往德國,充當應付各種用途的原料。此外,法國在二戰後將戰爭中與納粹軍人相通的法國女子剪髮遊街,藉以公開羞辱。總之,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國家,頭髮與個人榮辱,息息相關。

猶太女子婚後必須覆髮或包髮,全覆或露出一部分,用帽子、頭巾或假髮遮蔽都可。實際上,猶太女子並不遵守,只有在進入禮拜堂時才戴,這個習慣據說源自《聖經》,我們並不知道聖經時代猶太女子要怎麼對待她們的頭髮,但《聖經》內有一個記載,當猶太教士要測試女子是否守貞之前,會揭開她們的帽子或鬆開辮子, 藉此作為一種羞辱。

今日不論在保守派或改革派的猶太社區中,都不會要求女性必須每天包頭覆髮。但保守派教會仍鼓勵這麼做,有些猶太教堂堅持女性必須覆髮才能禱告;正統猶太教會甚至認為,丈夫不可在露髮的妻子前祈禱、不覆髮的女子頭髮應有長度限制。改革派猶太教會則反對覆髮,認為這將使女性處於劣勢,把她們視為性的玩物。在猶太人的習俗中,女人包住頭髮是一種謙卑(modesty)的行為, 從這裡我也大膽猜測,穆斯林女子包髮極有可能便是跟猶太人學的。

頭髮在文化上,對個人雖然具有特殊的意義,但必要時人們還是必須割捨的。以下就從各地賣髮的故事說起。貧窮是任何年代、任何國度都不可免的。從各種令人垂淚的故事、傳記與小說中都不難發現,窮人要活下去、如何脫窮,常是他們一生奮鬥的目標,雖說不成功的例子恐怕遠遠超過成功的案例,然而在貧窮的大洪水來襲時,賣髮恐怕是一個最容易想到的方法,而且中外皆是。

《紮辮子閒嗑牙》 魯迅與辮子

我(魯迅)的辮子留在日本,一半送給客店裡的一位使女做了假髮,一半給了理髮匠。人是在宣統初年回到故鄉來了。一到上海,首先得裝假辮子。這時上海有一個專裝假辮的專家,定價每條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約那時的留學生都知道。做也真做得巧妙,只要別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這真實的代價也真不便宜,走出去時, 在路上所受的待遇完全和先前兩樣了。⋯⋯最好的(待遇) 是獃看,但大抵是冷笑、惡罵。小則說是偷了人家的女人, 因為那時捉住奸夫,總是首先剪去他辮子的,我至今還不明白為什麼;大則指為「裡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

本文摘錄自《髮辮走天涯》

作者:李今芸

出版社:時報出版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