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最便宜的可能最貴 談補助的幼兒教育

Kid playing toy building block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隨著新學年的開始,不只學校為迎接開學而忙碌,政府與家長也因為多項新的育兒補助措施上路,而忙碌起來。8月1日起,家有5歲以下幼兒的家長,包括0~4歲幼兒每月育兒津貼2,500元、送公托每月補助3,000元、送到加入準公共化的私托與私人保母每月補助6,000元,六都以外縣市,2-5歲幼兒就讀公幼免學費,以及就讀準公共化幼兒園補助,家長每月最多繳費不超過4,500元。

此一政策並非全然新意,主要是原有補助的擴大加碼,以減輕幼兒家長的經濟負擔。然而,自去年8月準公共化幼兒園在非六都縣市正式實施後,也逐漸出現非預期的現象,包括私幼業者加入意願低落、教保員薪資未達標準、設備補助經費流向不明,尤其是衍生的其他收費如才藝費、延托費令家長困惑。

以今年4月兒童福利聯盟公布「2019台灣幼兒家長使用準公托(幼)服務現況調查」結果觀察,有31%的準公幼家長表示曾遇到準公幼不合理事項,以實際付費超過政府公告金額最多,占57%,其他意見包括簽準公幼的品質問題,如食物的選擇性很少、餐點品質不好、師資汰換率高等,因此準公共化機制是否真能如政府預期降低家長育兒負擔、提升照顧品質,這份調查結果,多少反映家長的隱憂。

雖然《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規範私幼業者不得私自漲價,且收費項目及數額需先經各縣市主管機關備查才能向家長收費,否則政府有權解除準公共化的契約,但這些規定仍難遏止收費亂象,尤其現在公立幼兒園數量不足,政府希望私幼能多多支持準公幼政策,甲方不是真正的甲方,乙方也不全然是乙方。

有句諺語說「最便宜的總是最貴」,價格常常不等於價值,幼托整合後,因為政府未普遍設立公立幼兒園,透過補助讓私幼變身為「準」公幼。所謂「準」是指在形式上比照公幼收費,但既然是「準」表示並非真正公立幼兒園,本身仍視私立幼兒園,是帶有部分公共化色彩的私立幼兒園,其收托時間、招生方式、課程規劃等各家不一,即使加入準公共化,依然維持原營運方式,幼兒園仍有經營的自主權,與要面對的市場競爭壓力,而家長通常對於「準」公幼的服務,也會有較高的期待,例如托育時間的彈性或是能多元的學習,也因此準公幼雖然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但未必降低家長對於私幼教育價值的期待。

我們常說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具有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務,幼兒教育尤其具有啟蒙的意義,我們期許政府以補助降低家長經濟負擔,解決少子化問題時,也能更積極提高幼兒教育的價值與品質。前者如幼兒學齡前教育的連結、潛能的開發等;後者如教職員的流動管理、素質與專業發展等。

現代年輕父母大多在職場打拚,尤其年輕的母親,家庭與事業蠟燭兩頭燒,需有專業可靠的幼兒園安頓子女才能安心。如果準公幼的政策聚焦在價格面向,可能讓政府忙於提供補助、業者盲目申請補助卻難以限制獲利來確保教育本質,家長獲得補助卻仍茫然於幼兒教育的價值與服務,可能印證了「最便宜的可能最貴」,「價格」雖然平價,但造成的問題與困惑可能花更多的時間因應與處理,就時間與心力成本可能是最貴的。期許政府以更永續與長遠的觀點思考幼兒教育的價值與品質。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