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混齡學習是解決偏鄉小校的萬靈丹?

Boys are drawing by using crayons in clas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隨著新學年的開始,少子化讓部分國小等不到學生,且校數增加。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108學年度有21萬多名小一新生,但全台有10校沒有新生報到、39校僅有1人入學。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因應學生人數過少時,在同儕人際互動、團體學習、學習動機等方面的需求,已有部分縣市開始推動混齡、跨年級的教學模式,教育部也正在開發混齡教學的「SOP」課程模組,提供教師因應「一人班級」的參考。根據教育領域專家的觀點,這種教育方法,是讓教師扮演啟蒙者角色,並根據每一位學生程度提供不同教材。一方面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2、3個老師就可照顧全校學生」,可減少學校師資成本。

事實上,幾年前少子化開始衝擊國小教育時,部分縣市出現偏鄉小校存廢與否的討論,由於該議題涉及保留學校與否、教育支出,以及學生的群性發展等複雜問題,已有縣市政府希望透過低、中、高年級混齡上課的方式,讓學生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各年級學生應具備能力與素養。但實施之後,實際成效不一。

所謂的混齡教學,在概念上是不同年齡的孩童共同學習。但在實施時,可略分為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混齡,或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混齡。前者是從老師施教的觀點,例如教師需要調整教材與教學方式等;後者是從學生受教的觀點,例如跨越同齡的互動與共學模式。惟混齡教學不但是一種課程設計外,更是一種學習環境的改變。以國小的課程而言,尤其是低、中年級課程,仍處於各學科基礎知識的蹲馬步階段,如果直接進行混齡教學,可能會因為基本功夫不扎實,而無法達成差異化的學習。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偏鄉資源相對缺乏,教師無法充分準備適合混齡學習的教材,進而未能有效引導不同能力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當政府以混齡學習方式因應偏鄉不廢校或併校的問題,並著眼在教學成本的減少時,如果未能提供充裕資源給偏鄉教師,可能讓這些教師更為不安或挫折,甚至促成更高的教師流動率,最後影響的仍是偏鄉孩童的基礎學習品質,讓他們一開始便輸在起跑點上。

從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混齡學習不只牽涉到教學現場的老師與學生,尤其需要教育行政的支援、家長的認同與支持等。因此,混齡學習雖然能讓老師有教無「類」,但如果因為配套措施或是教育資源未能完備,可能讓教師有教無「淚」(教到流不出眼淚)或是有教無「累」(教到不能喊累)。

展望未來,少子化為不可逆的趨勢,或是能將其視為發展小校特色教育的機會,我們期許不是受限於學生人數過少的現實,為了混齡而混齡,而是關注學生有互動與交流學習環境的需求。而教學方式的選擇,不能完全以經費作為考量因素,學生的受教品質、文化的刺激、家長的支持也是關鍵因素。以此觀點,混齡教學未必是解決偏鄉小校問題的萬靈丹,仍應回歸到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教師具有設計混齡教學方式的能力。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郭台銘不選,泛藍韓國瑜定於一尊
混齡學習是解決偏鄉小校的萬靈丹?
下架民進黨,郭台銘仍可盡一臂之力
將「亡國感」轉化為捍衛台灣的行動
「X!你白癡喔」同學們都在說髒話,為什麼我不行?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