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當健保與政治相遇:談海外國人與在台非本國籍的納保

馬政府放寬「中國籍享健保」惹議!林俊憲:「這些人」應改全額收費。圖/民視
馬政府放寬「中國籍享健保」惹議!林俊憲:「這些人」應改全額收費。圖/民視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隨著各國陸續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案例與死亡病例,與台灣疫情的持續升溫,「排口罩、買口罩、戴口罩」成為民眾生活的日常,醫療相關議題幾乎佔據大半新聞版面,伴隨武漢血友病童用藥的風波,陸配子女來台話題,引起社會再次關注海外國人投保健保的問題,以及在臺中國籍人士享有台灣健保資源的問題。前者是部分的人長期在海外工作生活(特別是中國大陸),每年回台卻只要補繳少量健保費,卻能享受台灣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對於國人不公平;後者則是因為放寬中國人納保資格,讓持有「依親或探親入出境許可證」的中國人士都可以納保,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情形下,需要加以檢討。前述議題在以往也曾經被討論,但在疫情升溫時,討論與中國政治相關的健保議題時,難免牽動敏感的政治神經。

雖然我們常說「醫心無國界」,套用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宋睿祥說的:「醫療的根本在於助人」。但「當全民健保與中國政治相遇時」,仍觸動敏感的情緒。或許可以是思考這兩種選擇,一個是「月繳一千元健保費,但能躺在重症病房使用(或是享受?)價值百萬元的高品質醫療服務,而且不知道何時會躺著離開或走著離開?」;另一個選擇是「月繳一千元健保費,但半年僅使用(或是享受?)價值一千元的洗牙服務,但確定可以自己走出牙科診所」。換言之,如果對方生病,當下我們是健康的,通常我們不會羨慕他能「吃健保、吃到飽」。但是如果沒有生病,刷健保卡濫用醫療資源則是另一個議題。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在哪一個國家,但能選擇在哪一個國家付出勞力與貢獻青春時,而在強調全球移動力的時代,我們的親友也會選擇到其他國家打拼或是定居,也可能需要受到那個國家政府的醫療照顧。例如歐盟各成員國公民原則上可在歐盟任何成員國接受跨境醫療服務,享有接受當地公共醫療服務,且與當地公民或居民相同的服務水準與費用。澳洲政府與其他國家簽定互惠健康照顧協議,澳洲國民到這些國家,或這些國家國民到澳洲,都能獲得必要的醫療照護。至於韓國要求只要是居住在韓國,無論職業或是國籍,即便是外籍人士,也有義務要納保。

生在臺灣的我們十分幸運地在政府努力經營與民眾支持下,享有舉世稱羨的健保制度與醫療服務,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口的高齡化,健保一年規模逼近七千億元,為了健保的永續經營,的確需要慎重討論改革議題,當然也能包括政府一年負擔3150萬元的在台中國籍人士的納保議題。例如立委擬針對一年沒居住在台灣183天、無法提出收入證明、沒有繳稅記錄者,在健保法規中單獨訂為第七類,健保費將從749元增加到最高12000元。

我們常說「能用錢能解決的事,都是小事」,尤其近日當雙手捧著一千元大鈔,在健保藥局門口排好排滿後,買到二個價值十元的口罩時,或是更能有感這句話的意涵。公民參與是二代健保改革的重要精神,假以時日,當政府宣告解除疫情時,社會大眾卸下口罩、擺脫酒精、收起耳溫槍之後,透過小數據與大數據分析健保資源不當使用的項目,甚至分析在台中國籍人士是繳的保費多,或是用的醫療費多,或是這些海外人士專程坐飛機回來生病的醫療費用有多少。讓政府與民眾透過客觀數據,以前瞻思維理性討論可長可久的健保政策,或是也想想「納健保、吃健保,真想吃到飽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