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綠色奇蹟或是綠色災難?

Solar cell power engineer technician check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olar panel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在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下,近年積極推動太陽能發電,這兩年中南部不少農民收到綠能業者的通知,尋求合作。以一甲農地為例,要繳縣市政府回饋金五百萬元,設備投資四千五百萬元,以南部發電量來算,一年電價收益約六百萬元,20年能產生一億多元的收入,等於一倍的利潤。對於農民來說,種電的確比種田好賺很多。尤其目前中央的政策設計下,農民種電不僅自身有利可圖,縣市政府、光電業者也能分一杯羹,而在業者提供農民分割農地等技巧情況下,眼見許多農田被太陽能板「佔據」。

而除了稻田之外,埤塘也開始發電。然而,根據桃園市野鳥學會實地監測埤塘鳥類棲息與周邊環境的變化,發現架設太陽能板的埤塘因為水域面積減少,原本常見的雁鴨科,如鳳頭潛鴨、花嘴鴨、綠頭鴨等銷聲匿跡,因此的確觀察到「當電來了,鳥飛走了」。而對於農地種電亂象叢生,監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其實在前年已對農委會、經濟部、能源局提出糾正,認為相關單位未能發揮職責,演變成綠能設施喧賓奪主、掠奪農地資源的亂象。但從近日中央政府擬再修法放寬一般農地兩公頃以下可以變更地目種電,未來極可能因為發展綠能變成台灣農業生態的悲歌。

尤其同屬於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積極大開一般農地種電之門,農委會則在大力推動食農教育、農業復甦的同時,僅能「呼籲」工程跟生態之間要取得價值平衡,甚至表示「若真的沒辦法找到平衡點」,也會考量提出生態補償機制,當農田若因為裝設光電板,導致鳥類失去食物來源,可考量在附近設置另一塊棲地提供食物,盡量降低生態衝擊。換言之,一個部會積極種電、影響農業生態的平衡,另一個部會負責恢復生態與致力永續發展農業。

但政府是一體的、生態是永續的,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雖然能源政策與農業政策對於國家永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性,但如何兼顧兩者正是需要政府的明智決策,不能連政府也說「無法取得平衡」。與台灣同一年開放農地種電的日本,在推動「農電共享」政策時態度非常謹慎,除了重視在地農民與農業經營的主體性之外,對於太陽光電板的裝設密度與下方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均提出以證據為基礎的決策。

同時也抱持觀念認為「太陽能並非生財工具,農電共享的主體還是在『農業』,目的要讓農業更有效率、更乾淨、提高農作物價值。」由此可知,兼顧平衡並非不可能,政府的決策態度決定生態保育的高度。我們都知道環境生態與良田綠地一旦遭遇破壞,可能花費再多的經費也不容易復原,否則我們後代子孫對於良田美景的記憶,只能從齊柏林先生的紀錄片回憶了。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