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道理「通」、荷包不「痛」:談健保部分負擔的改革新制

藥局排買口罩人潮多(1) (圖)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最近幾個月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家不但感覺住家附近特約藥局特別親近,也更能有感於有健保的台灣像個寶。我們常說「凡事有一好,也就有一壞」,在高滿意度的背後,健保財務缺口逐漸擴大,預估今(2020)年缺口將逾600億元。

為此,近期報導健保署為了杜絕不必要的檢驗檢查及藥品浪費,研議採取三階段的漸進調整作法,第一階段是針對檢驗檢查、血液檢查,例如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MRI)、電腦斷層掃描(CT),患者須自付一千元;第二階段則是將門診藥費部分負擔採取定額制改為定率制,取消最高兩百元的上限,以更符合公平正義;第三階段則是癌友接受治療時,不再完全健保給付,擬訂出一年自付上限額度。

依據健保署長李伯璋的說法「提高部分負擔,不管金額多少,民眾都會『痛』一下,這才有感覺。而民眾自掏腰包,才能有效減少無效醫療所帶來浪費。」看到這句話時,不禁佩服身為外科醫師的署長也通中醫道理。因為中醫經典有句俗語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剛好能應用在這個議題上,如果民眾對於部分負擔道理「通」了,就不會覺得荷包「痛」,可以心甘情願地掏出錢來;如果覺得荷包「痛」了,表示道理沒有「通」。

眼見醫療支出的上漲為不可逆的趨勢,為了健保的永續,我們支持政府透過部分負擔調整的作法,但要說服民眾觀念能夠「通」。首先,避免濫用高階影像檢查是正確的方向,但不能否認高階影像檢查能意外地發現沒有症狀的病變,達到早期治療的效果,尤其病患因為醫病資訊不對稱,無法判別必要或非必要醫療時,很多時候在擔心生病的當下,只能接受醫師的建議做檢查,至於會不會因為要自付一千元檢查費用,而知難而退,可能是另一個困難的選擇。

至於門診藥費部分負擔的確應回歸健保法規定的定率方式,但必須考慮到經濟弱勢民眾的例外規範,健保署長說明可以參考日、韓等國現行做法,依民眾年齡、申報金額、就醫醫院層級,制定不同部分負擔比率,但前提仍是民眾有合理資訊加以判斷,而週延的制度雖然能兼顧原則與例外,但可能衍生高的執行成本。而癌症新藥擬訂自付上限額度的立意雖好,但需要謹慎設計對於除外原則與配套措施。換言之,事關民眾的醫療權益與制度的公平性,需要設計兼具財務、行政與政治可行性的內容。

《論語》有句話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主張要積極教育人民。或能將這樣的理念應用在《全民健保語錄》:「民可使由之,更要使知之」,除了透過多元管道宣傳新制外,或是也能積極落實家庭責任醫師制度,透過家庭醫師建立民眾的健保知能與就醫資訊。而對於支持部分負擔新制的民眾,雖然觀念「通」了、荷包不那麼「痛」,但一千元或是不同部分負擔比率的估算方式,以及實施後對於健保財務的立即與長遠影響,也是政府資訊揭露的一部分。

最後,每個人要能培養「不生病的智慧」,如果我們可以不生病,雖然用不到醫療保險的服務,但相對賺到了健康。每個人能健康的活著,不僅是自己與家庭的「幸福」,也是健保能永續的「財富」。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抽菸的人若得肺癌,統統自費!不能用健保!
什麼叫做「國土計劃」與「重大建設」?
口罩國家隊是怎麼誕生的
曾經是有為的衣索匹亞青年—WHO秘書長譚德塞是疫情最大戰犯?
旅遊紓困 直接給魚 不如給魚餌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