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面對人口「生不如死」 善用第三人口紅利

Aerial. People crowd motion through the pedestrian crosswalk. Top view from dron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日前國發會發布新聞指出台灣總人口在今年1月達到最高峰2360萬人,之後出生數開始低於死亡數(所謂「生不如死」),總人口轉為負成長,且預估5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有1位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者。或是這八個月來,疫情新聞始終是社會最關注的焦點,也因此這個高齡化議題沒有引起太多的討論。

另一個原因是關於「少子化」、「高齡化」、「單身化」等與整體人口發展的「三化」議題,從二十多年前,就超前部署在媒體曝光,大家已耳熟能詳到近乎無感。尤其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大眾愈來愈重視健康養生的觀念,整體平均壽命不斷增加,卻不容易從外觀辨識初老與中老的高齡者,即使政府說屆時「五人行必有一老」,民眾也感受不深。尤其政府訴求的是整體人口結構問題,民眾在乎的是自己與週遭親友的變老,使得高齡化議題對於個人而言,常是個「虛議題」。

此外,台灣在高齡化問題上,以往將較多資源放在長期照護服務上,容易將高齡化賦予負面的印象,也不經意地降低高齡人口依舊具有經驗與勞動力的可能,從而低估工作對高齡人口具有尊嚴、肯定及促進健康的正向效益。也因此台灣中高齡就業率亞洲各國中敬陪末座,尤其是65歲以上的勞參率在過去數十年,始終維持在低於10%以下的水準。與重視工作與勞動以及勤儉文化的亞洲國家如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差距甚遠。

雖然政府在去年7月已通過《中高齡者就業專法》,鼓勵「高年級」勞工重新投入職場,提倡讓65歲以上國人的勞動力能獲得再利用,但效果仍然不明顯。

隨著「生不如死」的時代到來,面對勞動力缺乏的社會,高齡勞動力應視為寶貴的人才資源,所謂的「第三人口紅利」。以鄰近的韓國為例,支持銀髮就業視為抗老政策,65歲以上的就業率超過30%。例如首爾市政府提出「50+人才復興計畫」,將50歲以上的世代視為未來的社會資產,而非社會問題,讓擁有豐富社會經驗的50歲以上的世代有機會重新投入職場。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擴大65歲以上高齡者就業作為「新經濟戰略」的核心之一。

在日本,不但在65至70歲這個區間,有一半的人還在職場工作,甚至日本最近Uber Eats的配送員加入一群銀髮族,許多退休的高齡者趁著身體還算硬朗的時候,背著Uber Eats的袋子送餐。高齡者有意願與有能力持續工作,表示身心仍然健康,社會對於高齡化議題不再僅是負面印象,甚至無感。

因此,台灣面對人口開始負成長,需要更積極地創造與重用高齡勞動力,例如結合社會多元化的工作型態,除了持續推動企業的高齡就業市場外,也能結合「非典型市場」,增加彈性工時選項,讓企業正視彈性工作的效益。或是直接針對勞動老化最嚴重的產業提供誘因,如實施最高薪資補貼,鼓勵企業留住資深員工。因此,除了建置友善高齡的工作環境外,需要更積極的鼓勵措施,將高齡人力轉化為社會需要的人力資源。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