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吳建忠】連假看出國人裂根性

03 April 2020, Saxony, Dresden: A woman wearing a mouthguard smells the blossoms of an ornamental cherry on the banks of the Elbe. In order to slow down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 viru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further considerably restricted public life. The novel coronavirus is mainly transmitted by droplet infection. Photo: Robert Michael/dpa-Zentralbild/dpa (Photo by Robert Michael/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日本櫻花季,各大賞櫻景點人山人海,收假後病例持續大增。對照來看,我國清明連假,清明掃墓人潮大減,各大景點卻湧現旅遊人潮,警察上街去宣導社交距離,進行防疫部署,實在諷刺。

從理性來說,前線的醫護人員努力在防疫時,民眾應該共體時艱,而不是假期到處趴趴走。人多的地方戴口罩並不是安全保證,誰是無症狀感染者,只要長時間曝露在人多擁擠的地方,會提高自己染病的風險。

諷刺的是,這個連假看出國人裂根性,太高估人民的恐慌心,以為大部份的人都不會出遊。指揮中心很早就提醒不要到擁擠人潮的地方,對掃墓呼籲,大甲媽的宗教遶境也已經呼籲,猶記得,媽祖繞境被鄉民撻伐的如萬惡淵藪一般,顏清標在輿論壓力下,宣布延期,爭議方止。

然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透過「災防告警細胞廣播傳染病警示訊息發送系統」發送訊息,提醒一般景點的民眾保持社交距離。國家級警報成為企業要求員工自我管理的標準,成為國家與企業攜手防疫的新典範。

關鍵在於,有論者認為鼓勵民眾「連假出門走走」,又要保持社交距離,實有矛盾之處。這次國家級警告突然,除了交通部長林佳龍,還有多數地方首長都在推廣自己縣市的觀光,歡迎來玩,結果現在出遊的人都被鄉民教訓的對不起國家社會一樣。

事實上,在清明連假前,各種跡象就知道景點人會很多。加上連假前,還有一堆吹捧台灣很安全的吹捧消息,大家不出國,當然在國內到處玩。此刻,海歸國人的危險期還沒有過,現在還要擔心出遊人數太多,非常憂慮出現交叉感染跟群聚現象,這段時間的辛苦不就白費了。

平心而論,指揮中心有先給出社交距離的指示,並不是都沒有提醒。這當然還是可以批評,國人對社交距離來不及習慣,或景點特性窒礙難行,那是執行上的問題,並不是指令有矛盾。如果沒有注意到也就算了,但如果知道社交距離的指示,就算到景點門口才發現人太多,也應該自主更改行程。

再深入觀察,我國防疫一開始的確做的不錯,從斷航到延後開學,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但自從海歸大舉返鄉,本土案例找不到感染源而冒出。此時國家沒有限制海歸數量,還為了經濟也沒有限制遊客出遊,人民也因為媒體整天吹捧防疫多好,完全鬆懈放假到處跑。

本文認為連假後若疫情沒完全失控,更應該超前部署。下一階段應該會是先強制執行社交距離的規定。再來可能是完全禁止餐廳內用,再來關閉電影院、KTV、遊樂園等室內娛樂用場所,再來是停課關閉學校,最後一步才會考慮封城,只留必要商家。

事實上,若是疫情發生大流行,互相謾罵也沒有用,不如想想若不幸爆發後怎麼處理。本文認為應該跟颱風天爬山看海類似的處置方式,將旅遊史新增警示旅遊景點,出去旅遊回來確診的人,醫療全部自費,必要時只隔離不治療,將醫療資源優先給配合防疫,但是被傳染的人民。

直言之,台灣的防疫遇到了跟民主國家同樣的問題,許多國人支持政府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本文認為防疫嚴格不會傷害經濟,防疫越嚴格則經濟越好,防疫成效會影響外資疫後投資選擇。政府除了「道德勸說」,沒有對這些外出的國人多做批判,不難想見,醫療體系若崩壞,國家整體受創最難挽回。

簡言之,抗疫是最重要的拼經濟,這些是國民生活能夠良好維繫的基礎。政府現在應該做的是降低經濟活動,等到疫情過後,才能重起經濟活動。全國非必要經濟活動暫停,這看起來是傷害經濟活動,其實是在保護經濟。

眾所周知,防疫沒有完美,但要有明確的方向。現在遇到觀光經濟和防疫兩難問題而左支右絀,指揮中心要好好思考之後的整體方向,要減少染病人數就應該有更嚴格的防疫措施,但也要承受很多人會因此失業、收入減少;為了維持經濟活動而放鬆對疫情的圍堵,後果只會是經濟受到更大的衝擊。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翻譯司法文書,不可不慎
習近平會被以「危害人類罪」起訴嗎?
不酷的碰壁券
毒班機:若採武漢模式還會發生嗎?
國中心事誰人知?當孩子在學校被誤解或遇上倒霉的事時,該怎麼幫他?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