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戴發奎】娛樂有餘振興還早的三倍劵

三倍券上路 民眾夜市買小吃(1) (圖)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三倍劵能不能起到振興經濟的作用,必須看兩個結果,總支出有沒有增加以及增加的百分比。

政府於7月15日開始實施振興三倍券,希望能藉此活絡國內經濟。為此台北市長柯文哲於振興卷開賣前砲轟中央政府此項政策「在座的經濟學家只要有唸書的都知道,這次的振興券是完全沒有用」。

振興三倍券上路遇到的第一個周末假(第5天),據經濟部統計,截至晚間10時已經有1029.6萬人領取紙本券,突破千萬人次大關,這還不包括信用卡、電子票證及行動支付另外三種領取方式,幾乎等於全台灣每兩個就有一人已經領取了三倍劵。

能用一千元換三千元,傻瓜才不領,加上不是法定貨幣,必須在有效期限今年的12月31日前用掉,除了遏止了民眾存起來的想法,也間接促使本來一塊錢都不消費的人從口袋裡掏出1000元來花掉,就是所謂的刺激消費,也是振興劵的基本概念。然而因為振興劵可用時間長達五個半月,只要在這段時間內花掉就可以,以1000元除以五個半月,得到每個人每個月振興了經濟181.8元,因此被台北市長柯文哲譏諷完全沒有振興的效果,於是支持者又提出另一套說法,基於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鼓勵民眾及早消費及多次流通。

乘數效應是總體經濟學理論的一環,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翻成白話文就是拋出振興劵這個活動,引發民眾在短時間內增加消費,總體經濟結果也會因而以更大的幅度擴大。

政府擴大公共開支、減少稅收從而產生宏觀經濟擴張效應,這是乘數效應的戰場,前提也必須是在經濟景氣的時候,用在個人上頭就不管用。那麼如果從微觀經濟學角度看三倍劵,其振興經濟的效果又是如何?

微觀經濟學又稱個體經濟(Microeconomics),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達成交易。振興三倍劵扯的上邊的就屬其中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又稱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語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三倍劵規定有效期限使民眾必須在時間的約束下做出消費行為,然而由於過長的有效期限正好抵消了這一點。

我們可以從其他國家例子上得到印證。日本政府為刺激泡沫經濟後的低迷經濟環境,於1999年曾推出「地域振興券」刺激當地消費,向15歲以下兒童及65歲以上長者,每人發放2萬日圓面額的振興券(約台幣5,500元),使用期限為半年。結果只為日本帶來了約2,000億日圓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僅佔約0.1%,其中3成真正用於消費,其餘約7成均轉為儲蓄。

據國泰金20日公布民調顯示有42%民眾會將3倍券用在日常雜貨、24%用在百貨商場、15%用在旅遊住宿,6%用在餐廳飲料,另不到1%則用在藝文活動。為此學者指出購買本來就會買的用品。

無論哪個國家推出振興三倍劵都無法有效提振經濟,主要的原因在「人生無處不在選擇」,選擇並承擔後果,這是我們人生中每天都會遇到的大量情境,小到要到哪間超市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青菜,大到買房子和這輩子要和誰一起生活,這些都不是宏觀經濟學或個人經濟學乃至幾位經濟學者可以計算的出來。

2009年一本名為《無用的援助》(Dead Aid),毫不客氣地指出,西方援助害了非洲。2019年五月號美國《評論》(Commentary)雜誌發表的西方對非洲金援問題的評論「過去五十年來,西方富有國家對非洲的援助,高達2兆美元。」,結果是,非洲不僅仍是全球最貧困的洲際,而且很多國家比二十年前更窮。從高度開發國家的日本到開發中的非洲眾多國家,再再告訴世人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會生餡餅。

不要只在觀念中進行選擇,捍衛價值偏好只會帶來災難,如同連假要民眾當個聰明用路人,一成不變的防疫措施,以及把振興劵當成重要經濟政策。主政者唯有認清必需是扯淡,一切皆稀缺,人生全都是選擇,並且承擔選擇的後果,如此才能具體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接地氣。總歸一句話,一切只有權衡和選擇的問題,政府想靠區區兩千元就想振興經濟,是既沒權衡又沒選擇,只能說娛樂有餘,想振興,還早。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三倍券之亂:為什麼「人多就當機」是台灣永遠學不會的功課
民進黨腐化進行式 蔡英文控制不住
遠距工作成趨勢 未來的職場,人才不必擠在都會區生活
國民黨能擺脫…「再怎麼野蠻」嗎?
俄羅斯好威?中國網友「出征」海參崴,官媒卻悶不吭聲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