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曾詩琴】淨灘思考:撿不完的塑膠碎片,揮之不去的垃圾夢魘

(圖片來源:pxhere.com)
(圖片來源:pxhere.com)

文/曾詩琴

數月前,我與高中女兒受邀參加一家台灣大型企業的淨灘活動。隨著人群,帶著主辦單位發放的一隻棉布手套與垃圾袋,在位於北海岸的礁岩海岸撿拾海漂垃圾。當天天氣陰霾,海浪洶湧,每個人卻是躍躍欲試,埋頭苦幹,似乎卯足全力想要清除所有散落在礁岩周圍的塑膠廢棄物。

這片礁岩海岸延綿而去,周圍均有廢棄物。我與女兒避開人多的區域,走到相對較遠的地方開始撿拾。逐一將明顯看到的垃圾,包括塑膠瓶、塑膠籃、塑膠飲料杯、瓶蓋、塑膠袋、牙刷、牙線棒、吸管、鋁罐、尼龍繩、尿片、拖鞋、球鞋、牙膏、保麗龍網袋、保麗龍等碎片撿起。還有大型海漂擱淺的漁網、繩索,則由青年好漢負責背提到路邊擺放。

這些廢棄物其實幾乎全都是塑膠製品。

海洋裡無所不在的塑膠垃圾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各種不同的塑膠,價格低廉而且方便,我們已經可說是不能沒有塑膠的存在。塑膠碎片(包括看不見的微粒)其實無法分解,它們碎裂,再碎裂,縮小偽裝成小沙粒,散落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

我開始頭皮發麻,撿不完的塑膠碎片像是揮之不去的夢魘,讓我心生恐懼。想像這些塑膠碎片在海裡遭海浪、陽光與劇烈氣候變化沖擊成更細小的碎片,接著便能無孔不入了。

生活中不能沒有塑膠,而我們的身體很可能也遭到塑膠的入侵。許多科學論文與報導證實塑膠微粒已進入我們的食物鏈,它們被海洋生物吞食,也污染海鹽,最後全都變成我們的盤中飧。

1997年,理查摩爾船長(Captain Charles Moore)在太平洋中,從夏威夷航行至加州途中,在太平洋環流區域發現大片漂浮的垃圾帶,約有美國德州面積兩倍大,稱之為塑膠湯(plastic soup)。地球共有五個主海洋環流區域,如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這五大海洋環流都有高密度的塑膠垃圾漂浮。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科學家開始設法清除令海洋窒息的廢棄物

大量塑膠廢棄物會造成海鳥、魚類與海洋哺乳動物窒息,被漁網纏繞也導致生物動彈不得而死亡,誤食則要面對消化問題。我曾經目睹在東北角的燕鷗嘴喙裡鉤有一條細長的魚線而導致吞嚥困難,也看過海底的海綿蟹居然背著煙蒂。新聞報導裡死亡的海鳥、鯨魚、海龜肚子裡,塞滿大量塑膠垃圾更時有所聞。

年輕的荷蘭發明家Boyan Slat發明了海洋吸塵器,計畫在5年內清除50%的太平洋垃圾帶。另一方面,Boyan Slat研究團隊認為全球有一千條河流排放超過8成的塑膠廢棄物到海洋,因此為了遏止源頭,設計了攔截器(interceptor)在河川收集廢棄物,目前除了在印尼、馬來西亞巴生河執行任務,不久也將拓展到泰國與越南等國。完全由太陽能板發電的攔截器宣稱一天能夠收集一千公斤的廢棄物,對於減少海洋廢棄物有一定的奉獻。

我們正在吃進自己製造的垃圾

英國海洋學家Richard Thompson在今年10月底接受BBC專訪指出,他在20年前開始關注塑膠微粒的問題。在國際關注大型海洋廢棄物的時候,他發現了比一根頭髮還細小的塑膠微粒混雜在海砂裡,而這些微粒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無所遁形。在2004年,他發表論文揭露塑膠微粒散布在海洋四周,它們漂流在海面上、礁岩周圍,也出現在數千米深邃的海底。除了塑膠微粒外,海裡也有微纖維,顯然是來自衣物布料的人造纖維,從洗衣機流出,再從河口流入大海。

一般家庭每天在水槽洗刷貼身衣物與毛巾,其實都會掉落許多細如髮絲的纖維,為了防止阻塞,我們都知道必須定期清除老舊水管內的纖維團。由此可以想像,有多少更細微的纖維已隨著污水進入河川大海。

純棉纖維可以分解,但是如今大量低價販售的衣物絕大部分都混有人造纖維,當它們滲透到大海,被海洋小生物誤食,小生物再被較大魚類捕食,人類又捕捉魚類,最終就進入生物鏈頂端的人類餐桌上了。

Richard Thompson研究團隊在裝有塑膠微粒的水族箱放置了端足類、蠕蟲與藤壺,這三種小生物確實在數天內即將塑膠微粒吞噬進去,驗證了前述骨牌效應般的災難絕非憑空想像--我們正在吃進我們製造的垃圾。

目前各國政府除了頒布條例禁用微粒清潔劑外,台灣大型賣場、超商等業已禁用塑膠袋,鼓勵民眾使用可以重覆利用的環保袋、餐具、不鏽鋼吸管等。近這一年來,全球興起一股「美食外送服務」熱潮,無形中造成塑膠類垃圾大增。從主餐包裝到調味料,加上附餐容器、免洗筷與塑膠湯匙等,一份個人餐至少六、七種包裝以上,吃完後全部要被丟棄。即便是可回收的包裝材料,但若是沒有清洗乾淨,不僅無法回收,還會污染其他資源回收物品。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減少塑膠廢棄物多管齊下的減量與管控

那天淨灘活動結束,大隊在撿拾的垃圾山拍照留念,秤出總重量為一噸半,成果豐碩。有人質疑淨灘活動的效益在哪裡?其實撿拾垃圾的重覆動作,就像一記記的警鐘,在在提醒我們切勿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袋或塑膠製品,其釀成的災難,簡直是一發不可收拾。像是一則寓言,豢養的獸如今已經壯大得無法控制,許多的分身逐漸滲透進入人類的食物鏈,至於危害的嚴重程度仍待評估。

我們一方面在已經製造污染的這一端盡力清除,例如淨灘活動或是海洋吸塵器,但最重要還是源頭管控,喚起大眾的環保意識,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袋或塑膠製品,選購天然材質的衣物,都是減少對海洋與環境的污染與衝擊。一起共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