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林穎佑】1996年台海危機對解放軍的教訓與影響

Chinese grunge flag with soldier silhouette. Vintage, retro style. High resolution, hd quality. Item from my grunge flags collection.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1996台海飛彈危機,雖在美中台三方有效克制之下並未讓危機升高,但在事件發生的過程也讓美中兩國重新確定彼此未來的對手,以及未來美中在可能發生衝突時所運用的手法,這些都奠定了1996年飛彈危機在歷史上的定位。

1996年的台海危機凸顯了解放軍相當多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面對美軍時,解放軍能採取的手段相當有限。因此在1996年之後,中國了解要阻止美國介入亞太事務,首要具備的戰術作為便是如何攻擊美軍航艦,因此在戰術與武獲上集中圍繞「打航母」的研究。日後此概念也逐漸從戰術層級逐漸提升為戰略層級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作戰。

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具備一隻可以威脅甚至阻擾美軍介入的戰力,在考量到預算與時間成本後,解放軍又回到過去飛、潛、快的老路,期望藉此突破美國神盾系統的攔截,以期達到「打航母」的目的。解放軍的戰力必然無法與美軍相提並論,因此如何發揮局部優勢,以達到避實擊虛的目的,進而達到「以劣勝優、以弱擊強」的戰略思維,便影響了後來解放軍的軍備發展。

從美軍馳援的路線來看,由西太平洋而來的美軍是介入的主力,而美軍來自關島的第二梯次增援部隊很有可能是台海戰爭中決勝的關鍵。解放軍是否有可能在美軍從關島趕到台海周遭的有限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便是重點,甚至解放軍是否有可能先透過彈道飛彈來破壞關島基地,這些因素都影響了日後解放軍的軍備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 1996年飛彈危機中,從波斯灣前來馳援的尼米茲號是經過印度洋、南海而到達台海周遭。這代表美軍的支援兵力不會只有來自太平洋,從南海北上的美軍也會是夾擊解放軍的重要支援,但當時解放軍對於南海的經略絕不能與今日相比。經過飛彈危機後,中國了解到在南海除海上權益與經濟利益外,如何確保海上交通線以及在戰時在南海便先截擊美軍艦隊,避免介入台海也成為未來經營戰場的目標。之後中國也開始加強南海的島礁建設,透過吹沙填海、人工造島擴建軍用設施,其成果也在2013年後逐漸出現。

最後則是在資訊戰方面。90年代初期的解放軍雖陸續取得新裝備,但在組織編成上仍有許多問題,甚至是解放軍官兵對於新裝備的應用思維上仍有相當的落差。如Su-27是當時解放軍最先進的裝備,其任務應該是爭取制空權的重型戰鬥機,但在此次演習中依然可以看到解放軍將其作為投射無導引火箭彈的載具,單純作為對地炸射的平台,浪費了Su-27的優異性能。而在與美軍接觸之時,解放軍受到強大的電子干擾,讓解放軍了解缺乏資訊化的部隊是不可能進行現代化戰爭。這些都促使解放軍由「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逐漸轉向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發展。

1996年的台海危機是自「抗美援朝」之後解放軍首次與美軍正面遭遇,讓北京充分的了解兩國軍隊的「代差」,這也成為日後解放軍改革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參與飛彈危機的中階幹部,在20多年後也開始位居津要,最具代表的便是曾擔任戰略支援部隊司令的高津上將,當時就在對台發射飛彈的第二砲兵52基地815導彈旅(現在改成火箭軍61基地815導彈旅)服務,該旅號稱神箭第一旅。其他有在福建等地歷練的將領,多半有經過台海危機的資歷。如果說十八大後解放軍的高層將領是所謂的「越戰幫」,在未來的二十大很有可能就是「台海幫」領軍的時候,對我國來說不可不多加注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