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王銘崇】老人家體重下降、反覆發燒 恐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 blood disorder abstract.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本文由:王銘崇/口述,劉惠敏/整理

作者王銘崇為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血液病學會理事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好發於六、七十歲銀髮族,且國內病例逐年上升、有年輕化趨勢。不過不少老人家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反覆發燒、夜間盜汗等症狀時,常被認為是衰老症狀而輕視診斷、延誤治療,白白冤枉地臥床、無力。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一種淋巴細胞癌化、且異常增生的惡性淋巴腫瘤。台灣已名列高齡化社會,平均壽命八十歲,不過健康餘命七十一歲左右,「也就是不少長輩七十二歲開始生病」。先前有一個病人出現疲乏、無力等症狀,但拖了四年、孫子出生,卻連抱孫子去公園都不行,治療後可以好好陪現在去帶幼稚園孫子到公園玩。

白血病的分類

白血病其實分四大類,急性骨髓性、急性淋巴性、慢性骨髓性、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不少人與敗血症、血友病混淆。

白血病的主要分類

慢性

(主要來自於成熟細胞的癌變

病程一般發展緩慢,過很多年才會出現問題)

急性

(原始的、不成熟的細胞出現癌變,病程發展快速,患者須積極治療,否則短期內會出現問題)

淋巴性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骨髓性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小孩子,百分之九十治療後即可痊癒。若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成人,往往治療效果就差。王銘崇舉例,不少戲劇要讓女主角活不下去的血癌,主要是成人的急性白血病。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六十歲,慢性骨髓性好發三、四十歲,但十幾歲、八十歲也都有,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主要在六十六歲,年齡持續下降,在台灣一年約有兩百新增病例。

由於歐美發生率高,多台灣十倍的美國人口,一年新發病例約一萬四千多, 比亞洲高出許多,也因此近年有效治療新藥陸續出現。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CLL)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通常需要健康檢查中的血液檢查發現。

主要常見的七大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體重減低(半年內下降一成以上)、 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夜間盜汗(流汗到要換衣服),主要是因為癌細胞異常增生、人體身體代謝率增加消耗熱量。

其他症狀包括淋巴結腫脹、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全身乏力,易與衰老症狀混淆,一般人不易警覺。淋巴結就像是雞脖子部位的顆粒,淋巴結腫脹就是台語的「牽核仔」(音讀khan-ha̍t-á)。診斷是否為慢性淋巴結白血病並不困難,身體裡的癌細胞就像是黑社會,淋巴球就是幫派中地位最小的嘍嘍、品行不良罷了,血液檢查異常,可見淋巴球數目增加,篩檢排除病毒感染加上骨髓檢查,即可診斷。現有的標靶藥物治療,可剷除黑幫勢力、治癒。

癌症希望基金會網站的「影音小學堂」衛教動畫,介紹此病症七大常見症狀。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檔案(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

好發族群

好發於60歲以上的銀髮族,且男性高於女性

台灣每年新增病例

約150~200人

臨床常見七大症狀

(1)無法解釋的體重降低(半年內下降一成以上)、(2)夜間盜汗、(3)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4)淋巴結腫脹、(5)全身倦怠、(6)食慾不振、(7)全身乏力

主要診斷

血液檢查、染色體和基因檢測、免疫分析、骨髓穿刺檢查、切片檢查

主要治療方式

l 無症狀時不需治療,僅需追蹤。

l 當醫師評估需要治療時,現有藥物分為化學治療、注射型單株抗體、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三大類。

備註:台灣目前已核准上市的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共有兩款,一款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一款是抑制癌細胞增生的BTK抑制劑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 新藥有成效、生活大不同 小心治療三大迷思

老化海嘯來襲、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警報響起。確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無須憂慮,配合醫囑秉持「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原則。

低危險群只要規律追蹤,切勿用偏方、另類療法,以免破財傷身,甚至因為誤食類固醇,引發不良副作用且造成抵抗力下降。中、高危險患者若經醫師評估需要治療,除了傳統化療、注射型單株抗體治療外,國內目前已有兩款免搭配化療的全新機轉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一款可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另一款可抑制癌細胞增生,達到抗腫瘤效果,讓醫師有更多武器為患者量身訂做適合療程,提升生活品質。

迷思一、以為是老化症狀、不予理會?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在60歲以上銀髮族,其發生率逐年上升,台灣每年新增病例數約150-200人,平均年齡約66歲。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或不具特異性,許多病人健檢時意外發現白血球過高,或是因為淋巴結腫大而求診。

一名70多歲婦人長期貧血、胃口不佳,短短半年間體重驟降,從48公斤瘦到41.7,甚至無法出門活動。直至健檢血液常規檢查異常,才轉至血液科就醫,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就醫時才發現腹部腫脹,脾臟腫脹到原來的十倍大,從正常脾臟如同青芒果,腫脹巨大如大金煌芒果,因過度腫脹壓迫到骨盆腔,吃一點點東西就會飽,嚴重影響生活行動。所幸經過單株抗體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治療後,病情終獲控制,體重也恢復正常,現在也可以遊山玩水。

迷思二、確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定要立刻治療?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依據病程或危險因子,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一般分為三階段 :

1.低危險群(A):通常無臨床症狀或輕度症狀,主要是以追蹤觀察為主,存活時間平均大於10年。

2.中危險群(B):特徵是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尚可維持正常數量。部分病人可能因為肝脾腫大,出現腹部或骨盆腔腫大。此時期視患者身體狀況,例如年齡、是否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是否合併貧血、紫斑等,綜合判斷是否進行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是7年。

3.高危險群(C):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開始明顯下降,影響身體造血功能,造成感染、出血等現象,需要採取積極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是2年。

治療方式、時機 、迷思

然而,不少初診斷的病人,對於不須立即治療感到憂心,甚至因此出現症狀、嚴重病識感,臨床醫師應在門診須清楚說明、好好處理。「疾病要處理、不一定要治療」,就是必須提醒病人積極的追蹤檢查、改善病人憂心情緒。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之治療需求與分期

低危險群

中危險群

高危險群

Binet系統分期

A

B

C

表現

無貧血、血小板低下

淋巴結侵犯處小於3處

無貧血、血小板低下

淋巴結侵犯處大於3處

貧血或血小板低下

平均存活時間

大於10年

約7年

約2年

治療需求

定期追蹤觀察

依患者身體狀況綜合判斷是否需要治療

須接受治療

備註:全球通用的慢性淋巴系白血病分期系統主要有兩種,除了上述的Binet氏分期系統外,亦有Rai分期系統。Rai分期系統依照病程,將患者分為0~4期(共五期),其中,0期屬低危險群,1期、2期屬中危險群,3期、4期屬高危險群。

迷思三、治療很痛苦、不想接受治療?

現有的標靶藥物成效佳,基本上副作用相當少,光是新機轉口服標靶藥物、不一定要搭配化療,就「再也找不到癌細胞的不良份子存在、即可停藥」,癌症標靶藥物使用效果好、即可停藥,也大幅減少健保財政負擔。

新一代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生長的特色進行研發。癌細胞生長主要有三個路徑:一是繁殖、複製速度快;二是癌細胞不凋亡,持續在體內累積;三是癌細胞繁殖很快又不會死。已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分別是可以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 ,以及抑制癌細胞增生的BTK抑制劑 。

BCL-2抑制劑透過細胞正常的凋亡機制,讓癌細胞快速溶解、死亡。根據臨床試驗,十個患者中有六人達到「深層緩解」,也就是「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陰性,代表患者的血液中幾乎測不到癌細胞,未來復發機率大幅降低,甚至有機會可以停藥。

不過不少病人聽信偏方,大多數偏方含有類固醇,會造成白血球下降或是淋巴結變小的短暫假象,長期食用只會產生不良副作用,且導致抵抗力更差,病人破財又傷身。

一名罹病約廿年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男子,因其病程屬低危險群,經評估僅需追蹤觀察、無須治療,但因淋巴結腫大,內心焦慮而尋求坊間另類療法,無牌密醫竟直接將針刺入患者頸部腫脹的淋巴結「治療」,導致患者脖子兩側千瘡百孔、觸目驚心、可能導致感染。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