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管中祥】「母語在家學」,越走越回去?

李佳芬批「母語教育浪費資源」 林飛帆:母語外語不應是二擇一
圖片來源:民視

李佳芬在「佳芬講堂」提出「母語在家學」的說法,呼應韓國瑜日前說過的「母語請你回家學」的主張,韓國瑜競選辦公室也召開記者會進一步說明他們的想法,韓辦表示,李佳芬並沒有歧視母語,而是希望學校應該資源集中學習更有國際競爭力的語言,母語在家中學習會更好。

相信不論是李佳芬或韓國瑜都不會否認母語的重要性,但,若是母語只在家學是不是真的比較好?要問答這個問題之前,恐怕要先確認,現在家庭是不是學習母語的好環境?政府的語言政策會不會影響在家說母語的意願?

台灣的四、五、六年級生是政府推動國語政策下長大的世代,當年,除了將「國語」設為唯一官方語言,1956年也開始禁止各級學校使用方言。而當時的「廣播電視法」第20條還規定:「節目播音應以國語為主,方言節目應逐年減少」,也使得黃金時段的節目幾乎都是國語發音,台語節目只在中午及傍晚播出,更慘的是,原民族語、客家話幾乎很少在廣播、電視裡聽到。

隨著政治民主化,語言政策的改變,不但廢除了廣電法的荒謬規定,1993年,政府也宣布要將「母語教育」列入國中小學正式教學課綱,2000年後正式把母語納入正式課程。

雖然如此,許多傷害已經造成。

廣播電視的國語政策,間接地壓縮了藝人的表現空間,因為要能說國語才有更大的機會登上螢光幕,不少歌手被迫放棄母語演出改唱國語歌曲,以母語為創作的歌曲受到市場及政策壓抑,音樂的風格上難有創新空間,一直到語言開放之後,我們才有機會聽到多元豐富的母語音樂。

而當年中小學的禁說方言政策,在每個班上設立「國語推行員」的班級幹部,推選班上國語能力較佳的孩童擔任,然而,要一個小學生承擔如此重責大任並不容易,也因此,「國語推行員」的主要工作大多不是正向推行國語,而是結合班上的「糾察隊」,監視同班同學的一言一行,一但有人說了方言、犯了錯,輕則予以告誡,重則會被罰站、打手心,甚至會被罰錢、掛上「狗牌」。

獎懲之際,破壞了同學之間的和諧與信任,並建立說國語的正當性與優越感,區分了「國語」及「方言」的二元對立與差異。許多人害怕懲罰、擔心丟臉、跟上潮流,只能趨吉避禍,減少母語使用,好好用心學習國語。回到家庭,父母為了讓孩子更有「競爭力」,不被老師處罰、被同學監控,也只好在家裡鼓勵多練習國語,少說台語,家庭作為學習母語的環境角色,自然會到影響。

經過三十多年國語教育政策的洗禮,許多住在都會地區的四、五、六年級生的母語其實並不太輪轉,如果未來語言教育政策回到從前獨尊國語,並把英語被視為具有競爭力的語言納入國民教育,那麼,韓國瑜及李佳芬提出「母語在家學」的主張,實際上又有多少落實的可能呢?父母會不會考量更具競爭力的語言學習,而忽略母語的重要性?或者,更直接地問:目前有多少家庭平常在家就以母語跟孩童溝通?如果沒有,現在的家庭真的會是學習母語的合宜環境?

家庭,當然是學習母語的重要環境,但絕對不是唯一的環境,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不該只是為了提升競爭力,這樣只會顯現出自己對語言的狹隘認識與無知,語言教更重要的是要涵養孩童的文化底蘊與多元價值,以及自我認同與文化信心。

讓孩童學習母語、認識自身的文化是基本人權,也是政府的責任。也不容否認,現今學校裡的母語教育的確存在諸多問題,但政治人物要找出困難,提出解方,在進步的基礎繼續往前,有能力的政府要一肩扛起,而不是不顧現實地將母語教育「回歸家庭」,這樣反而讓母語教育越走越回去。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