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葉家興】數位3.0時代,學校仍活在……前數位時代

In a Computer Science Class Boy Wearing Virtual Reality Headset Works in Interactive 3D Environment. Mechanical Modeling Project of Connecting Gears with Augmented Reality Softwar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作者: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5月24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一場以「數位時代的教育和社會」為題的演講中,將數位時代分為三個階段,自1980年IBM宣布進入電腦市場,到1995年的期間是第一時期,可稱為數位時代的先驅;1995年至今是手機時代,改變了幾十億人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現在正開始第三個數位時代,最重要的是物聯網(IoT)與人工智慧(AI)。

他認為,往後25年將看到與各種改變,貧富差距可能擴大,應設法從教育改善,培養有足夠技能、終身學習與思考的學生,這需要全面性的教育改革。在演講中他強調,學校應該教獨立思考,教導以讓學生終身學習與思考為目的,而不是以「記得多少」為目的。

張忠謀在這場演講面對的受眾,是參加「交通大學全球校友商界領袖峰會」的非教育界人士。可能因此,他所提出的教育建言點到為止,並沒有出現非常露骨的批判。不過,在座成功的交大校友們一定心知肚明,當年他們在學校求學時,在沒有電腦與手機的年代,所有的知識檢索與研究,都必須到圖書館的實體空間中進行。然而,現在不但利用電腦網路查詢,甚至利用手機的行動通訊搜索,都可以快速獲得大量的參考資料與知識細節。然而,為什麼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模式卻幾乎原地不動?

或許演講會場裡大家共同的疑問是,數位時代已快速進階了三代,怎麼學校體系的教育模式還跟前數位時代差不多?

行動通訊的進化也如是。從1979年第一代(1G)的行動通訊標準誕生開始,1992年的2G、2001年的3G、2009年的4G,到2016年聖地牙哥「跨國電信標準合作夥伴會議」訂下的5G標準,行動通訊的發展速度驚人,也為許多行業帶來破壞性的革命,催生了許多新的職業。然而,強調記憶、背誦、考試取才的學校教育體系,似乎仍然不動如山。

舉例而言,由於4G技術的定點傳輸速率達到每秒一千兆位元組(1Gbps),很多2G、3G時代的受限於傳輸速度的商業模式得以發揚光大。以行動裝置閱讀新聞、影音頻道、即時通話,甚至電競比賽,變成幾乎零時差。傳統的音樂唱片、實體的影視光碟也終於到了壽終正寢階段。

假如沒有4G網速,很多商業模式不會有經濟效益,例如Uber、電競、無人超商、行動支付等。而直播平台、網紅、YouTuber夾帶受大眾或小眾歡迎的內容,不管是音樂、舞蹈、影視,甚至命理、政治評論,更是跨越國界,滲透到終端行動裝置裡。台灣藍綠政治人物與多位網紅合拍影片,顯示民選行政首長也不敢小看網紅的網路聲量及背後潛在的政治影響力。

未來的5G技術傳輸速率更將是4G的十倍以上。高速數據、低延遲率的優勢,更將催生各種物聯網、智慧城市的應用。而無人駕駛一旦成真,不但交通型態將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對許多以駕駛為業的民眾更是巨大衝擊。許多傳統行業淘汰的速率,更將令人難以想像。

時代變化天翻地覆,學校變化卻像是花拳繡腿,幾乎不動如山。在工業時代之初(0G通訊),以製造「一紙文憑」供應人力資源為原型的教育體制誕生,至今即將邁入5G時代,該體制仍然非常穩固。工業革命之後的學校教育體系,固然消除了文盲,提升了廣大人民的識字、文化水平與科學認知,然而以工業大規模生產過程所需而設計的教育理念,在快速變遷、日新月異的行動通訊5G時代,還能夠培養學生面對新時代嗎?

因此,美國一些知名的新創企業在招聘時已不再要求文憑,算是對傳統教育的不信任投票。因為只重短期目標,幼兒園所言的「school readiness」、中小學所言的「college readiness」、大學所言的「career readiness」,都似乎難以培養面對時代巨變所需的創意、應對變局的長遠發展能力。

應對5G未來,需要培養從容、自信與彈性應變能力,然而觀察目前亞洲學校教育體系,仍然常見以反覆考試打擊學生信心,以主流觀點要求學生記憶標準答案。例如,高中教材繁複細瑣,上課時數遠多過歐美國家。正如維多利亞雙語中小學副董事長李佳芬女士在《聯合報民意論壇》投書所言:「我們將孩子當超人來要求,卻又將孩子視同文盲來教育。我們將堂課視為知識來源的唯一場域,將老師教學視為獲取知識的唯一管道。……我們其實只相信所有的能力只在一張考試卷上。」殘酷的現實是,就像網紅、YouTuber、電競職業賽手等這些「職業」在十年前並不存在一樣,下一代未來的新職業型態,現在也還不存在。那麼,學校花大量時間傳授上網搜尋就可以找到的大量知識細節,要求學生背誦這些材料,並以閉卷(closed-book)考試來測驗成效與排名成績,這種學校教育還有很大價值嗎?

旅美企業家黃瑞循的新書《鍵盤三十三》(台北,大陸書局)裡,也提出不少他山之石的經驗與反思。例如,他以親身參與紐約布朗士科學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為期兩日的畢業典禮為例:「畢業典禮會花兩天的時間,最大部份的時間花在頒獎上面。讓我非常驚奇的是這幾百個畢業生,每個人都獲獎,也都在所有家長和畢業生的歡呼掌聲中上台領獎。獎狀與獎品由班導師拿著,然後交給校長頒獎,校長跟畢業生握手恭喜,然後畢業生跟班導師握手或擁抱。

……獲獎的理由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學業(又分閱讀、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操行、體育、音樂、特殊才藝、服務、出勤、以及特殊表現或貢獻,都是頒獎的理由。當然,有的畢業生獲頒許多獎,上台許多次。最重要的是,每一位畢業生都獲獎,每一位畢業生都有機會上台領獎,讓全體師生與家長鼓掌喝采,這兩天就在掌聲與笑聲中過去。

「……由於我曾從事過教育工作,整個歷程中,我越來越同意布朗士科學高中的作法。十二年的國家義務教育歷程中,如果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整個學校系統仍無法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專長與優點,而加以獎勵,不是辜負了國家義務教育的使命與學生家長的付託嗎?

雖然在許多國際評比中,美國高中學生也許數學平均成績沒有亞洲學生好,但似乎難掩美國學生成就多樣化的強項。布朗士科學高中的畢業典禮顯示:學校有義務發掘每一位學生不同的專長與優點,並針對該專長與優點加以獎勵,這是一項重要的學校教育使命。如書中所言,布朗士科學高中畢業出來的學生都表現得非常有自信,各種各樣的人才十分出色,不是沒有原因的。

反觀過度重視考試排名的中小學校體系,以打擊學生自尊心的挫折教育為主流,迫使許多不願被「考卷定義能力」的學生逃離普通學校,選擇「沒有比較、沒有排名」的學校,例如一些注重發掘學生潛能,找到學生閃光點的國際學校。也難怪許多公立學校在少子化及逃離潮的雙重壓力下,無法在課程及師資上大幅改革,從而更降低自身的吸引力,形成難以跳脫的惡性循環。

行動通訊5G的時代就在眼前,可預期許多行業都會發生破壞性的創新革命。時代在變,學校教育變化卻如牛步。雖然每有微幅調整,但教學時數過長、重視短期目標,強調以記憶、背誦正確答案來排名成績、不重視養成孩子自尊心與自信心等等的大方向卻仍然故我。學習雖是人類的天性,但目前的學校教育所根據的工業時代的內容架構,卻可能已經遠遠不符合訓練5G時代未來人生所需。如果不思變革,數位3.0時代會不會把還活在前數位時代裡的學校,掃進歷史灰燼中?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