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蕭督圜】從對抗走向頑鬥 未來三十年的香港想像

作者為淡江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A fire set by protesters burns an entrance to the Wan Chai MTR subway station in Hong Kong, Sunday, Sept. 15, 2019. Police fired a water cannon and tear gas at protesters who lobbed Molotov cocktails outside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office complex Sunday, as violence flared anew after thousands of pro-democracy supporters marched through downtown in defiance of a police ban. (AP Photo/Kin Cheung)

香港的街頭抗爭即使在中秋假期依然不平靜,不僅證明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策略對多數民眾沒有吸引力,也難以分化示威群眾。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所做的民調顯示,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社會接受的最低限度。公民黨黨魁楊岳橋表示,港府若沒有接受五項訴求,未來根本難以長治久安;香港人大代表兼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則認為,鬥爭將讓香港持續激烈分化,重啟政改可能是遲早的選擇。

過去的香港社會運動大致來說有兩個模式,第一是「年度循環」式的,例如大家所熟知六四與七一,在短期內有大型動員,但無法持續;另一個是「個別事件」的,猶如反23條及反國教,視運動的訴求是否達標,時間不一。因而香港一直沒有面對社會與政治長期性衝突的準備,2014年的雨傘運動在79天告終也不脫這樣的思考邏輯。故而過去的經驗促使港府與建制派在反修例運動的初期,同樣認為港人會追求「穩定壓倒一切」,在反對者感受到政治與經濟的壓力後即會恢復秩序。但這一次無法以經驗法則判斷後,沒有人可以清楚地預告何時會落幕。

從現實角度觀察社會衝突,在港府不允許遊行卻又難以取得有效對話的現況下,衝突將持續深化警民的仇恨,更讓人對體制的信心崩解。目前,示威者面對港府的心態已經從對抗走向頑鬥,多數示威者由於不信任政府、不認同警察欺負人民、不願屈服威權卻又難以對抗,進而演化出「和你頑固的鬥到底」心態,尤其在90後的年輕人特別明顯。故而現時的香港,新一代跟你鬥的是一世而非一時,他們不僅會牽動父母的行為,也會影響下一代的思維,這樣的發展對香港無疑是種更深層次的隱憂。

由於「頑鬥」追求的並非決一死戰,卻也不是和平非暴力,這是一種是理性計算後的群眾性集體運動,雖然可能會遭到罰鍰、申誡、拘留等處分,甚至是人身的傷害,但他們願意承擔風險,藉此表達他們的願望與意志。而參加者的特性首先不是想成為英雄,所以沒有領袖,更沒有訴諸民族大義、冠冕堂皇的口號;二來其特點在於攪擾與中斷民眾例行日常生活,讓所有人均捲入活動中,從而改變日常生活之意義,粉碎虛假的穩定性;第三則是對日常生活事物、文化事物等意義的重新定位,並對踰越過去自然或神聖規矩而產生快感。

這段時間以來,北京固然擔心同意五大訴求會讓「一國兩制」就此走樣,但年輕人又何嘗不害怕「一國一制」的來臨。然而這一批90後世代的年輕人在頑鬥的過程中逐步催生了一種新的時空觀,正積極重新定義他們對「一國兩制」的概念,希冀超越過去香港是「借來的時間與借來的空間」的舊想法。北京應理解,當滿足他們希望可以在香港當家作主的想法時,不正是落實鄧小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井水不犯河水」的理念。但假若北京最後還是選擇繼續以緊縮及控管來處置香港,未來三十年的香港恐將在人民與政府的頑鬥中度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