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美伶】台灣要升級,請擺脫徒具形式的休假小確幸

Asian woman with protective face mask using smartphone while commuting in the urban bridge in city against crowd of peopl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2020年絕對會是未來公認的歷史分水嶺,因為新冠疫情顛覆了我們熟悉的世界,從消費型態到商業模式已大幅改變。

從去年第四季起,台灣各界陸續浮現聚焦於如何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討論。然而,當我研讀嚴長壽董事長《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一書時,發現他早在疫情爆發之初,就已經開始思考、提出觀察和建言,他的洞察、遠見,不僅再次展現他先行者(Visionary)的視野,字裡行間更流露出他對台灣這片土地和年輕世代的大愛,希望台灣要「轉大人」,喚醒決策者給下一世代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環境。這本新著期待所有愛台灣的人都要一讀。

無解的「老症頭」,嚴董事長都直指癥結

2021年1月的週日午後,我特別參與他暌違三年,第一次的公開演講。整整九十分鐘,議題從國際局勢、政策、區域定位到學校教育,涵蓋多元面向。我們常以為已無解的「老症頭」,嚴董事長都直指癥結,正中問題核心,並提出可對應的解方。

全場座無虛席,感動及讚嘆的掌聲久久不停,我的心在糾結,因為我曾服務公職四十年,聽過太多對於政策的「關心」,但由嚴董事長如行雲流水般的娓娓道來,切中要害,不為批評而批評,中肯且務實的提出國家高度的解決方案,其說服力之強,令人敬佩。

嚴董事長長期關注觀光發展,直到現在仍在協助花東永續發展,在書中和演講時都提到了台灣特有的「彈性放假」文化,及與世界不同軌的工作期程(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台灣過農曆春節)對台灣產業的影響。

刻意而為的休假小確幸,引發亂象

近年來,政府部門刻意的將節慶假期拉長,並在前、後週末補班。雖然滿足民眾有短期長假的「小確幸」,卻打亂了許多層面本來的正常作息,也造成放假期間交通、旅遊亂象層出不窮,民眾敗興而歸的事例屢有所聞。

旅遊業者雖在長假期間有豐厚的收入,卻也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服務品質下降,更可能喪失旅客回遊的機會,惡性循環結果真的得不償失。

假期制度的設計,應該是希望人們在辛勤工作後,可以讓身心放鬆和平衡,適度調整後再回工作場域必有更強的衝勁。但常有政府首長標榜自己從不休假,顯示自己的勠力從公,政府部門不但不鼓勵休假,還設了「不休假獎金」,另外原本公務員只能在平日旅遊使用的「國民旅遊卡」,現在也已經變相成為一種金錢補貼。

原本政策設計的美意,也蕩然無存,非常可惜。其實年輕世代已開始有不同的思維,他們要的是職務代理人制度的落實,讓身心的疲憊可以藉由休假真正的獲得舒緩與調適,回歸休假制度設計的初衷,也呼籲我們的勞動法規在疫情之後應該重新思考,給予更多的彈性與機動空間。

放假,在台灣一直是一門政治學,或許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放假經濟學」、「放假社會學」,甚至「放假健康學」!才是政府應認真思考的事。

民宿一直接受補助,如何談永續生存

在推動地方創生工作時,我經常到各地、第一線聆聽在地團隊對於政策的回饋。二年前政府開始實施秋冬旅遊補助,希望弭平淡旺季業者收入劇降的落差。有一次我在離島和在地經營民宿的二代接班青年業者交流,他們都是相當有想法才回鄉的年輕人,民宿不僅僅乾淨舒適,更加入了豐富的文化元素,住在他們的民宿或旅館是令人驚艷的體驗。

他們告訴我,「如果,今天我們接受了政府補助,消費者對於這樣的價格產生定錨,將來沒有補助後,我們該如何定價呢?我們要的是永續生存呢!」

最近,我和這幾位青年經營者再度見面,他們很有自信地告訴我,他們的生意並沒有因為拒絕補助計畫而受到影響。他們對政府真正的期待是希望這些補助經費,可以用在公共基礎建設的提升上,例如機場設備、運輸接駁等的層面,這樣才能創造旅遊的品質與觀光的永續,也才能吸引旅客的回流。

有總量管控,觀光才會有品質

在數位經濟的時代,台灣旅遊業的數據管理還有相當大進步的空間。許多專家常常建議要總量管控、流量管制,卻都還沒有接上數據資料科學的利基,積極落實,最後,無論是民眾、業者都只能隨機應變,很難與我們自許的資通訊王國相連接。

看到日本觀光協會和台灣新創合作的成功數據治理模式,感嘆我們有這麼豐富的人才與實力,卻沒有舞台可以給他們上場表演,只有槌胸頓足之憾。

台灣,要走向生活文明的國家,善用數據的力量是絕對必要的,這才是前進台灣觀光里程碑的解方。期待我們可以摒棄落伍的補助政策,找到軟實力的補藥。

●本文出處遠見華人精英論壇,原文連結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