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黃于瑄】長征阿塱壹古道 鍛鍊身心的自然成長之路

攀爬過程必須全神貫注,腳邊就是懸崖峭壁
攀爬過程必須全神貫注,腳邊就是懸崖峭壁

這是我第二次帶小孩來挑戰阿塱壹古道,早在去年我就獨自帶六位小孩走過,遺憾當時因為莫蘭蒂颱風造成路段崩塌,屏東縣政府關閉了古道的北半端,所以我們只能半路折返,未能完整欣賞海岸地形,而這次參與的小孩少了一位又多一位老師協助,心情上更是輕鬆許多。

炎熱的七月天,無法直視的太陽,我心裡唯一害怕的是小孩會不會中暑,所以一個月前我就先跟負責活動行程的人員討論,希望這次能晚一點出發,讓我們在最熱的時段裡能剛好走在樹林中,小孩也不容易感到累,腳程就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透過環境議題思考不同立場

出發前,花了點時間和孩子們介紹阿塱壹古道的歷史,延伸到現在的環境議題,我們用關鍵字去找資料,結果跑出「哭泣海岸」「不要說再見」「困境阿塱壹」,小孩們問說這是甚麼意思?

他們會發問勢必讀出字裡背後的深意吧?這其中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在拉扯。我想開啟這個討論會蠻有趣的,於是簡單地向他們說了相關背景:因為阿塱壹古道是台灣唯一沒有被公路切過的海岸,聽說還可以在岸上看到綠蠵龜和椰子蟹,可是台東政府和居民希望開發這條公路,如此看病的路就不會這麼遠了,也能帶來更多的觀光客。但有些人就不這麼想,因為他們知道自然環境如果被破壞就沒辦法挽救,所以發起了環境保護運動。接著,我問小孩們會怎麼處置這兩種聲音?

小孩Y說她會去報告總統,再把居民移到醫院附近。耘說:「不要管他了(口頭禪),台東政府想要蓋公路自己去生錢!「嗯……似乎也是反對興建公路。低年級的小孩B和K在這個情境裡,也捉到了她們感興趣的部分,說出她們想找圖片看清楚綠蠵龜和椰子蟹的模樣。這些回答,正是我認識他們思考的方式。

忽然想起上一趟走在阿塱壹的岸邊有非常多海漂垃圾,簡體字樣的寶特瓶、豬肉塊、浮球、保麗龍、廢棄漁網等等,一併跟天然美景收進我眼底,畫面實在是太衝擊了,不可能會忘。是的,我希望他們看見的世界不只有片面的災難和悲劇,而是更深入的,對人性深刻的了解,日後才能夠在這份了解上再進一步行動、做決定。

回過頭向小孩學習

進入阿塱壹古道前需有專業導覽解說員與入山申請這些準備,不算太困難,提早規劃成行機會就會提高。出發當天,十一點左右預約的車子來民宿接我們,經恆春東門城進入兩百號縣道,沿路景色原始自然、白煙縷縷,導覽大哥在一片綠意中指認出他家與親戚家的相對位置,這對都市人的我來說很不可思議。山路轉來轉去,兩小時後終於來到阿塱壹旭海入口,躁動的心,催促著我們快出發。在地解說員韋大哥向我們介紹了周邊幾種原生植物,其中一種能夠驅蚊,我們學大哥把葉片搓揉開來聞,再隨興塗抹在身上,便踏上長路。

古道沿著山壁進入,美麗的太平洋在我們右手邊,有點奇妙的是,腳不是踩在沙裡,而是踏在圓圓扁扁的石頭上,每前進一步底下石頭還會發出清脆撞擊聲,這樣的經驗打開了孩子們的感官,竟然去撿了岸上的漂流木作枴杖,起先我掙扎了一下,想到要是他們不小心摔跤直戳眼睛怎麼辦?在這荒野中我要怎麼送醫?深呼吸幾口冷靜想,如果我執著於擔心、害怕,那麼我們將會失去甚麼樣的珍貴過程?若有一半的機率受傷,和一半失去自主動力,我當然選擇保住後者。最後說服自己的是,古道我都走第二遍了怎麼沒想到去撿枴杖?於是,我學他們撿漂流木。我們每個人拄著一枝枴杖前行,不僅沒有摔跤,還讓步伐變得更平穩,就這樣一路邊找邊走邊玩,沒人喊無聊。

很多時候,我也是回頭跟小孩學習。

孩子們毫不猶豫地脫鞋渡溪
孩子們毫不猶豫地脫鞋渡溪

大自然給予豐富的學習養分

忽然一陣飽含濕氣的風吹來,我們不用像在城市裡要問下一站、下一步在哪

裡,自然的節奏就告訴我們要進樹林裡了。兩旁有遍生的椰子樹和林投隔絕頭頂上豔陽,但我們也沒因此停留,一樣的步調走出去,即看見前方有一條溪水緩緩流淌,韋大哥把鞋子脫下掛在脖上,示意我們也脫鞋,想到能將腳泡在沁涼的溪水裡,小孩一點也不猶豫,抽出腳來試探水的深度,直到大哥開口請小孩排排站把手搭在前面的人的肩上,準備涉水過溪了。

或許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每個小孩都走得小心,即便是平常喜歡搶快的孩子也都慢下來,重新為安全設立界線。一步一步往前,無形間建立對自己的信任和意志力,我常在想,教育的目的是逐步讓人相信「我做得到」,還是「我做不到」?影響這兩者間差別的原因是甚麼?是新課程、新教材還是新教法?我想關鍵點是讓孩子能「真實而自然地接觸世界」,這種主動的力量,在未來會撐起他們去追尋自我命定的道路。此刻,我心生感謝,謝謝大自然給了我們這麼豐富的學習養分。

靠自己成功挑戰艱難之路

走出沙丘,來到一片小沙灘,孩子們用木杖在沙地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好似在為自己加油打氣,身體積累的脹痛感也隨孩子們丟出的石頭一併進了大海。稍稍休息後,我們準備前往此次最具有挑戰的路段──亂石崩崖區,在這裡我們練習專注,全神貫注於腳下崎嶇的地形,只要稍一不留神,小腿就是撞上岩石瘀青一塊,自然地平衡了用腦過渡的疲勞,也能發展缺少活動的身體。

緊接著是需要一邊拉繩一邊小心走的險路,眼看腳邊就是懸崖峭壁,非常緊張刺激,尤其下坡路又長又陡,趨近於垂直,B和K看了很害怕不敢下去,我跟凱老助教一人牽起一個,不斷對她們信心喊話,累了就以屁股著地的方式慢慢前進,所幸最後大家也都順利下來了。

回程走在鵝卵石灘上,大家差不多都累了,沒有說太多話,安靜地走著,當我們用身體的力量去平衡腳下凹凸不平的石頭,就不用一直低頭看路了。走完這一趟,很明顯看到團裡的小孩不一樣了。Y回來以後不再拿爸媽的事蹟跟其他人炫耀,改以分享自己挑戰的經歷;耘、澄、B和K則是多了靠自己的決心與力量,等不到公車時,走上二十多分鐘的路也覺得沒甚麼關係。我看著他們強健起來,真心覺得驕傲和高興。

●給老師的暖心建議

帶孩子們出發前的準備有兩項,主要是行程的完整規劃,以及為孩子安排適度的體能訓練, 事前事項都準備好後,帶學團挑戰外宿活動就不用太擔心囉!

  • 內文節錄自《共學,共好:夏嘉璐的親師協力教養主張》

  • 作者:夏嘉璐、黃于瑄

  •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