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n」上路輕症免通報 醫界憂「缺人又缺藥」恐有隱形疫情升溫

我國即將在明(3/20)迎來最大解封,輕症免通報、確診免隔離的「0+n自主健康管理」正式上路。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今(3/19)表示,解封不代表新興傳染病危機警報解除,統計發現疫情期間,國內部分層級醫療院所因人力不足,加上缺藥風波未解,使得抗藥性菌佔比急速上升,已向衛福部反映相關問題,盼能正視人力短缺和缺藥風波,否則恐讓另類隱形疫情增溫。

圖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於18日至19日舉辦「台灣感染管理高峰會」。取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於18日至19日舉辦「台灣感染管理高峰會」,邀請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常務次長周志浩、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以及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等多位主管機關代表與會。

由於高峰會屬於閉門會議,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另舉行「新冠疫情大解封 感控專家嚴陣以待 人力可因應?」記者會,由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秘書長黃建賢主持並說明解封後國內面臨的新議題。

回歸常軌看診且輕症免通報 學會憂爆發群聚感染

圖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憂心,一旦取消視訊看診且輕症免隔離,恐造成醫院有新群聚感染。徐筱嵐攝

由於「0+n自主健康管理」明日正式上路,外界憂心取消視訊看診且輕症不通報,恐會爆發群聚問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也不諱言,一旦沒有通報,無法掌握患者是否確診、有無篩檢,加上醫院的動線規劃都會調整,倘若有人染疫,恐怕會在醫院散播,加上院內有許多低抵抗力病患,傳播後就會出現群聚現象,後續醫院感染管制會進行適當調整,也呼籲民眾醫院的管制恐造成些許不便,但醫院不能以社區化看待,還是要保護病患的健康和權益。

有關疫情期間所發生的「抗藥性菌」問題,系指對一種以上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細菌,這類的細菌通常對很多種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甚至現有抗生素僅存一、兩種有效。王復德說,抗藥性菌越來越多,15年前藍波類抗生素幾乎都無抗藥性,現在藍波抗生素造成的抗藥性在醫院已達6至8成,可見抗藥性菌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抗藥性菌視為隱形疫情,繼續衍生下去,恐怕會回到「過去沒有抗生素時代」。

抗藥性菌比例快速上升 區域醫院比率竟高於醫學中心

圖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祕書長黃建賢說,疫情期間抗藥性菌株比率明顯上升,區域醫院的增幅比率是醫學中心的7倍。徐筱嵐攝

黃建賢補充,疫情期間國內區域醫院抗藥性菌株比率明顯快速上升,以抗藥性菌「抗碳青黴烯類肺炎克雷白氏桿菌(CRKP)」為例,2022年最新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加護病房檢出抗藥性比率為38.4%,相較前一年增幅為1.9%;但區域醫院檢出抗藥性比率則上升至48.9%,相較前一年增幅高達13.5%,增幅是醫學中心的7倍以上。

黃建賢指出,理論上大醫院重症病患多,抗藥性應該相對較高,以往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多是平行發展,但本次疫情期間,兩者檢出抗藥性菌佔比增幅差異頗大,「其中有一段時間,醫學中心抗藥性菌占比下降,區域醫院卻不降反升。」

至於抗藥性占比上升的原因,黃建賢說明,原本執行抗藥性管理工作的人員,疫情期間也投入防疫或第一線照護工作。對人力可調配的醫院而言,疫情期間雖然工作加重,仍可勉強執行原本抗藥性管理任務;反觀原本人力不足、甚至沒有專門人力的醫院,一旦將人力調至防疫現場,便間接影響抗藥性管理,「使得抗藥性占比飆升」,且此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國外也有類似情況。

感染科醫師人力不足又藥品進口難 難守醫療品質防線

王復德表示,一般民眾對抗藥性菌、感染管制等觀念不熟悉,簡單來說多重抗藥性菌增加,會使病患的住院時間延長,癒後復甦變差、死亡率提升,且醫療成本提高,加重照護負擔,而醫院裡感染科醫師、感染管制師等從業人員就是在處理相關業務;無奈的是,感染管制業務辛苦,且健保無給付,使得許多從業人員離開,加上目前藥品進入台灣時間拉長,造成抗藥性菌能使用的藥物變少,以移植病人為例,無論花費多少心血和金錢進行治療,一旦感染抗藥性菌,可說是完全無藥可治,過去的努力是付之一炬。

抗藥性與醫療安全品質、死亡率相關,造成問題的原因在於人力不足及藥品短缺等。根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統計,近年感染專科醫師不僅報考人數下降,且估計近幾年將有不少執業的感染科醫師屆齡退休,接下來恐面臨人力斷層。

黃建賢建議,接下來的改善作法,要設法讓訓練完成的感染科醫師,回歸到抗藥性與抗生素管理等專業,先逆轉抗藥性占比,提升病人照護品質與安全;同時導入「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評估量表,讓需要使用管制性抗生素的患者可獲得個人化的感染管理,並將評估專業納入健保給付項目,才能同時解決人力和進藥問題。

更多太報報導

◤防疫鬆綁 日常防護不能少◢
熱銷口罩款 各式花色不撞款
75%酒精乾洗手 特惠價最低55元
每日好康限時商品 今天訂明天到
電暖器、除濕清淨機這裡搶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