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06日 驚蟄
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
草木競相舒展,萬物萌生
驚醒蟄伏冬眠的生物。
飲食方面建議多食用梨子
可潤肺止咳及滋陰清熱。
更多Heho健康文章
為什麼肚子痛?一張圖讓你秒懂!從腹痛 6 位置看可能疾病、這些症狀當心大病前兆
看完驚蟄後還想看更多?節氣養生撇步&美食料理秘訣:節氣餐桌
立春養生食補這樣吃 炸春捲升發陽氣保暖增加抵抗力
雨水養生食補這樣吃 豆腐漢堡肉 辛香料暖胃去寒
驚蟄養生食補這樣吃 胡椒蝦 溫熱滋補調理虛寒
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
草木競相舒展,萬物萌生
驚醒蟄伏冬眠的生物。
飲食方面建議多食用梨子
可潤肺止咳及滋陰清熱。
更多Heho健康文章
為什麼肚子痛?一張圖讓你秒懂!從腹痛 6 位置看可能疾病、這些症狀當心大病前兆
看完驚蟄後還想看更多?節氣養生撇步&美食料理秘訣:節氣餐桌
立春養生食補這樣吃 炸春捲升發陽氣保暖增加抵抗力
雨水養生食補這樣吃 豆腐漢堡肉 辛香料暖胃去寒
驚蟄養生食補這樣吃 胡椒蝦 溫熱滋補調理虛寒
無論是年輕男女或年長者,都有染頭髮的需求,但耕莘醫院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就提醒,染髮劑千萬不要接觸到頭皮,並舉例一名60歲的女性,因血尿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竟是因為染髮導致膀胱癌。
「老爺爺每次從我身旁走過去,就飄來一陣臭味,不知道該不該跟他說?」老人家身上那股味道,究竟要如何改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老人臭」的問題卻困擾很多家庭成員,這有辦法解決嗎? 老人臭主因 「2-nonenal」物質惹禍 老人臭並非每位老人家都會發生,因人而異。皮膚科醫師李幼華分析指出,老化是造成老人臭發生的主因,人從40歲後,皮脂腺功能退化、不平衡,四肢和軀幹的皮膚出油量減少,皮膚乾澀,臉部和胸前等部位的皮脂腺卻大量分泌,導致皮脂腺中有某種脂肪酸與過氧化脂質結合成「2-nonenal」物質,形成一股油膩味,是導致老人臭的主因。 這些部位無適度清潔 恐遭黴菌感染更臭 男女都可能發生老人臭,尤其50、60歲之後更明顯。有些老人家的衛生習慣不好,不愛洗澡,覺得自己沒出門,沒流什麼汗,就不洗澡,因此累積異味。 但老人的皮膚角質代謝差,易在腳底或手肘部位角質增生,形成厚皮,如果沒有適度清潔就易散發臭味,若受到黴菌感染,合併香港腳更臭。 少吃油炸物 減少體臭 體臭與飲食有關,研究顯示,常吃動物性蛋白質或脂質食物較易散發體臭,如果在老人家身上就形成老人臭。李幼華表示,肉類和起司等乳製品食物,含
生活中心/張家寧報導 不少現代人飲食攝取口味重,要是沒有多加控管,恐怕換來的會是健康的代價,一名醫師就透露,曾遇過一名患者一個月內瘦了10公斤,沒想到一檢測竟發現血糖飆到29
40歲以上的人應定期進行眼睛檢查,白內障的治療只有開刀置換人工水晶體一途,眼科醫師陳瑩山表示,一般市面上點的白內障藥水,心理治療的層面較大。至於什麼時候適合開刀,倒是沒有一定的標準可循,完全看患者的決定。 如果患者覺得要打電腦、要看雜誌,要求有好的視力,那麼就可以早點開刀;如果患者認為只要吃飯沒有問題就好了,那也可以慢幾年再開刀。唯一例外的是,「過熟的白內障」會引起患者眼壓高或是水晶體破裂,此時醫師多半會決定趕快開刀治療。 Q:治療白內障一定要開刀置換人工水晶體嗎?效果如何?A:對。白內障的組織移除後需要植入一枚人工水晶體,以提供聚焦的功能,否則眼睛會失去聚焦功能而形成高度遠視。 Q:如何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A:人工水晶體有健保給付及自費兩種選擇。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在材質上與自費的水晶體是一樣,並不會比較容易變質或有耐用度的差別。主要差別在於功能性自費人工水晶體加上尖端光學科技,功能較多,例如可抗藍光的、矯正散光的或是多焦點功能,形同功能更多的「眼睛內的眼鏡」,如何選擇因人而定。 Q:白內障手術後如何照顧眼睛?A:白內障手術之後,最重要的是外出時一定要戴太陽眼鏡,尤其要避免眼睛碰水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每年奪走近萬條寶貴性命,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一名中年男子在短時間內暴瘦10公斤,原本開心以為是自己健身有成,但健檢才發現血糖數值異常飆高,確定罹患糖尿病,等於全身器官都泡在糖水中。
許多人補鈣、補營養多會想到喝牛奶,台大生物產業學系講師洪泰雄說明,其實比起喝牛奶,豆漿的營養價值更高且含鐵量是牛奶的25倍,對人體健康還有抗癌、減肥等6大好處。不過如果你有下列5種體質的人,就不那麼適合飲用豆漿。
根據衛福部統計,胰臟癌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排行第7,每年奪走約2500人性命,尤其胰臟位於相當隱密的位置,發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最佳就醫時機。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台灣每年大概有2千多例的胰臟癌,死亡也是2千多例,「發生率=死亡率」。外科醫師陳榮堅也分享胰臟癌的4大症狀以及診治過的案例,呼籲民眾千萬不可輕忽。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人不少,國內健檢資料庫統計顯示,每4人當中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而且趨勢還越來越多,醫師警告,臨床經驗,不少人檢查出胃食道逆流後,儘管短期會調整飲食,但只要狀況有所改善,很容易故態復萌,導致胃食道逆流總是治不好,長年反覆發作之下,可能導致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咖啡是許多人開啟一天的必備飲品,因為咖啡裡的咖啡因具有提神效果。其實咖啡因的健康功效不僅如此,它還富含抗發炎的多酚類,對於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都有保健效益。今年剛發表的一項丹麥研究顯示,當咖啡遇上牛奶中的蛋白質,抗發炎效果翻倍!
新冠肺炎輕症、無症狀者今天起取消強制隔離,採自主健康管理,但符合口服藥資格者,包括65歲以上、孕婦、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醫院仍會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除了輕症免隔離外,今天還有6項措施鬆綁,分別為取消確診死亡個案遺體盡速火化、取消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開立、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及入境民眾自主防疫等。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據媒體報導指出,香港屯門醫院一個新生嬰兒特別護理病房,最近出現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群聚個案,20位嬰兒有6名確診,其中1名僅12個月大,目前仍然很危險。台大
【時報-台北電】新冠肺炎輕症、無症狀者今天起取消強制隔離,採自主健康管理,但符合口服藥資格者,包括65歲以上、孕婦、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醫院仍會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除了輕症免隔離外,今天還有6項措施鬆綁,分別為取消確診死亡個案遺體盡速火化、取消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開立、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及入境民眾自主防疫等。 指揮中心表示,輕症免隔離上路後,若民眾快篩陽後出現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明顯漸少、無發燒時每分鐘心跳高於100下等8大重症警示症狀,要迅速就醫。至於新制上路,仍可請防疫假,指揮中心表示,軍人、公務人員會給予快篩陽當天及隔日起5天病假,不列入考績或年度病假日數計算,勞工則是普通傷病假,不得扣發全勤獎金。教育部則建議,篩檢陽性輕症或無症狀學生及教職員工,快篩陽當天日及次日起5日內在家自主健康管理,不要到校上課上班。《中時新聞網》統整9大相關問題,供民眾參考。 ●輕症免隔離上路後,還有防疫假可請嗎? 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各單位都已盤點出適用假別,軍人、公務員會給予病假,算法從快篩陽性當天算第0天,隔日開始5天病假,包括第0天皆不列入考績或年度病假日數計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有「小小孩呼吸道殺手」之稱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在近三個多月曾經一度大爆發,當時因呼吸道症狀到急診的小朋友每10人就有6~7人是感染RSV,RSV疫情高峰
COVID-19大流行至今,病毒株不斷變異至今,儘管最新的Omicron變異株被認為逐漸走向輕症化與流感化,但最新的研究報告警告人們,確診COVID-19的後遺症可能持續長達一年之久,更可能對心血管造成深遠傷害。
很多人都聽過吃燕麥、喝燕麥奶可以降膽固醇,這是真的嗎?營養師表示,燕麥當中的膳食纖維含有較多的β-聚葡萄糖,而美國FDA曾建議,每日補充3克β-聚葡萄糖,能夠幫助降低膽固醇,因此燕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長要當心!南投有一名11個月大男嬰,在一連咳嗽、流鼻水數日之後,又出現高燒40度合併抽搐的情況,被家人緊急送醫治療,儘管在抽筋現象緩解後返家,症狀仍未改善,依舊高燒連續5日,且呼吸道症狀越來越嚴重,連食慾與活力都明顯減退,二度就醫後才發現竟同時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與肺炎鏈球菌等呼吸道三大魔王。 童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
生活中心/張家寧報導 今年3月21日5時25分進入「春分」節氣。對此,有命理師就點名春分的禁忌,並提醒4生肖要多加注意健康,慎防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 明日5時
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和死亡病人大多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陸續有研究發現,糖尿病與新冠病毒關係密切,互相影響。中醫師吳宛容分享,國外研究顯示在糖尿病人或高血糖的人,新冠病毒有2個獨特的機轉扮演重要角色,一是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接受器,它是新型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大門。新冠病毒結合ACE2受體後,才能進入細胞內大量複製增生,產生致病力。二是人體在對抗新冠病毒時,會降低ACE2的表現,達到阻止病毒進入細胞目的。急性高血糖的人身上,可以發現ACE2接受器被過度活化,造成大量病毒入侵。人體胰臟的胰島細胞上也有ACE2的接受器,因此有一些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一些重度新冠肺炎病人,新產生糖尿病的原因。此外,新冠病毒肺炎也可能破壞胰島細胞,引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許多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現嚴重糖尿病酮酸中毒(DKA)。研究指出,糖尿病人感染新冠肺炎,病程惡化演變成為嚴重肺炎與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或死亡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2~3 倍。 死亡案例8成有慢性病 糖尿病第2名 糖尿病友如果經常處於高血糖狀態,就像是把全身大小血管泡在高濃度糖水裡,製造出一個滋養病毒細菌壯大的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42歲的陳小姐,20年前曾發生車禍後就開始出現肌腱炎,但使用消炎止痛藥半年後未見好轉,檢查才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現時已經因疼痛無法打蛋、揉麵
在現今這樣的「看臉時代」,不少人因為下巴、腰間的贅肉感到焦躁困擾,為追求所謂的「穠纖合度」而立志甩肉。因此,生酮飲食、熱量赤字、168斷食法等減肥方法受到矚目。然而這些方法在不同體質上不一定都能達成效果,民眾只能靠自己摸索,這也使許多人走向極端,以完全不吃飯、完全不吃特定食物等方法來減重,雖然在短時間內看似十分有效,但隨著時間拉長,反而更容易復胖、甚至傷到身體的根本。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需要避開的減肥迷思,才能在變瘦的同時,更瘦得健康! 吃藥減肥不見得比較快 減肥藥須透過醫師處方取得 在各迷思中,不少人仰賴「減肥藥」達成瘦身目的。減肥藥廣告看似效果顯著,但實際上瘦身效果並不持久且可能伴隨副作用,有醫師表示市面上無法買到合法的減肥藥,而是要經過醫師諮詢、確認可以用藥物輔助減重,才是正規且較有保障的取得管道。 ▲網友熱議的5大減肥迷思。(圖/《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提供) 並且醫師提醒購買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有許多危險,表示相較於運動及飲食控制,「吃藥不一定比較快,但肯定比較不健康還有容易復胖」,引起眾多網友感歎道「太多人追求神速,拿健康交換」,建議大家不要輕易依賴來路不明的藥物減肥,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