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工作量其實1小時就能完成!專家揭頂尖人士「高效率秘密」

事情總是做不完,收入卻少得僅能糊口,大概是多數窮忙族的典型特徵。知名企業培訓師道格拉斯.維米爾(Douglas Vermeeren)曾訪問全球400位商業領袖,包括Nike、迪士尼等知名企業,彙整為著作《一天工作6分鐘》,建議讀者應該學習「把漏斗倒過來」的工作方式,用最精鍊的時間,為自己創造最大產值。以下為原書摘文:



頂尖人士都把漏斗倒過來

想像一個漏斗:一端有個大開口,底部有個狹窄的噴口。一般人經營生意的方式就像漏斗:他們願意跟任何人見面,總是把更多東西塞進漏斗;每天投入許多小時在工作上,從清晨忙到深夜;盡可能努力推銷,在任何地點向任何人推銷自家商品,在多方面盡了最大的努力。到頭來,這些努力透過漏斗底部的微小噴口慢慢流出——他們對貧瘠的成果感到失望。

現實是,我仿效的頂尖人士採取不一樣的行動。他們把漏斗顛倒過來:投入較少努力,但獲得更廣泛的收益—也許「較少」這個詞不是最適合的—換個說法—他們做得「更好」,對於把時間花在哪更斤斤計較:他們把時間投入仔細考量並準備好的事;拒絕跟每個人見面;仔細選擇互動的對象,並確保每次開會有目標和準備。他們的另一個做法是,向最有可能做出回應的分眾市場傳達精心設計的訊息,而不是做更多行銷。

「發送訊息」是職場漏斗效應的好例子。在網路和社群媒體上,無數人高談自己是多麼偉大的領導者或企業家,有趣的是,真正的企業家其實忙得根本沒時間每十分鐘就發文。跟你說個祕密:真正的企業家才不在乎自己在Instagram上是否有10萬粉絲,他們對顧客更感興趣,而不是追隨者。他們也明白,大企業(真正的企業)是由團隊建立的,而不是在社群媒體上刊登個人資料的某人。我知道有很多人不會同意,但說真的,各位,請看看數字——能透過向「追隨者」或「訂閱者」發文賺到錢的網紅,比例上其實很少。除非你的目標是名聲而不是利潤,或負責的工作是行銷,否則若花費寶貴時間追逐社群媒體上的追隨者,那你可能需要重新審視你的商業模式。後續章節會更深入探討這點。



隨時檢視成效,把時間用對地方

顛倒漏斗後,需要更仔細審視如何讓努力更有成效。我不希望你做「更多」,而是希望你更專心,把正在做的事做得「更好」。看看所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改進後再次審視——這將是你在日後啟用一天工作6分鐘的重要部分。

做得更好,而不是更多,需要更高層次的計畫,而且從一開始就清楚知道目的。多數企業家在這方面苦苦掙扎,因為他們通常更擅長「創造」,而不是「規畫」。有些企業家宣稱自己只擅長讓事情順利進行下去。他們憑直覺行事或做出必要的隨機應變時,會有某種刺激感。我甚至聽過有人如此定義企業家:「從屋頂上跳下來,在墜落時製造飛機。」的確,隨機應變的能力,是企業家在遇到麻煩時必備的寶貴技能。然而,「隨機應變」並不是建立企業的技能,它應該在緊急情況使用,所以用不到最好。 

辛苦掙扎的經營者當中,很多都想要做更多、付出更多、結識更多人,而且天天都得隨機應變。這種不斷忙碌、操勞、掙扎的方式,顯然只會讓公司陷入困境而非蓬勃發展。這些都是倦怠和疲憊的公式。在持續不斷的壓力和掙扎下,人不可能有效經營一家公司。

在我採訪的400位頂尖商業人士中,沒有一個支持「做更多」的方法,反而在「創造利潤」的體系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我很喜歡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中教導的概念(順道一提,我鼓勵我所有學生把這本書放在必讀清單上)。他說:「個人的勝利先於公開的勝利。」意思是,你必須先學會管理自己,才能在公開場合贏得重大勝利。這意味著你必須學會在個人層面上正確地運用時間,才能在事業上體驗時間價值的力量。你必須學會在私人生活中建立更好的生產力,才能期望在商業生活中發生同樣的事。

延伸閱讀:
如何讓團隊認真、業績翻3倍?專家揭密「6分鐘」背後時間管理真諦



專注於提升效率,而非做更多事

漏斗效應還有很有趣的一點:我們發現大量精力和時間被浪費在對業務其實沒太大幫助的活動上。我常看到年輕企業家純粹為了保持忙碌而想做點什麼,但這些活動有時不僅浪費時間,且適得其反。

我甚至知道幾起「企業家對自己的公司造成損害」的案例,且修復成本非常高。花點時間了解你該做什麼,以及在哪些方面該加倍努力。

我在多倫多認識了艾德。他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是間小公司的老闆。他大多數生意還算順利,卻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沒辦法讓其中一項生意更成功。他就是在那時學到漏斗效應的原理。他審視自己的努力,開始意識到自己投入大量時間,但這些努力都著重於能投入多少時間,而不是提升效率。他在隔天告訴我,他取消了一半的會議,且開始審視自己如何運用一整天。採取更具策略性的做法後,他發給我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因為善加安排時間而提高了效率,原本必須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7點才能產出的工作量,如今只要1小時就能達成。這項發現讓他很興奮,他的家人也是。

(本文摘自/一天工作6分鐘:世界級商業領袖教你用槓桿力,創造豐足與自由/方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