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孩子就可能入獄服刑、原住民兒童佔6成以上!澳洲團體呼籲正視司法系統嚴重缺陷

10歲,是很多孩子還未進入青春期、每天只想玩樂的年紀,但在澳洲,10歲孩子卻可能已經過著階下囚的生活。澳洲律政司近日宣布,關於最低刑事責任上調至14歲一事「還須討論」,人權團體不禁疾呼政府跟上先企國家腳步,盡早建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替代懲戒。

澳洲瓦卡瓦卡族青年穆恩丁(Keenan Mundine)今年才33歲,一生卻有超過一半時間在監獄度過。自從7歲父母雙亡,穆恩丁獨自一人生存,他所居住的貧窮社區失業率很高,暴力、黑幫事件層出不窮。14歲那年,穆恩丁因為偷竊被抓,從此開啟了囹圄人生,在犯罪、毒品和心理疾病的泥淖間掙扎。

「我接觸到很多小孩不應該接觸到的事,」穆恩丁回想。

過去2年近600名澳洲兒童被囚禁

穆恩丁的故事並不罕見,甚至可說是許多澳洲少年的縮影。澳洲法律規定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只有10歲,換言之,10歲的孩子犯罪就可能受到起訴、審判並入獄服刑。根據澳洲健康與福利研究院(AIHW)統計,在2018至2019年間,澳洲共有近600名10至13歲的兒童入獄或進到矯正機構。

全球各國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不一,符合聯合國建議、也是最常見的標準為14歲,台灣、日本、德國、中國都是14歲,葡萄牙為16歲,盧森堡則是18歲。但在英國、澳洲、印度與香港等大英國協地區,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都只有10歲,印度、新加坡、史瓦帝尼(台灣邦交國)更只有7歲。

人類到了幾歲才具有辨識善惡的能力,並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許是個複雜的問題,但在絕大多數國家,10歲都是不具備民事責任、不能開車、不能喝酒,甚至不能看保護級電影的年齡。當這些孩子犯下刑案,該不該讓他們面對成人都不一定能接受的牢獄之災,而環境複雜、缺乏關懷的矯正機構到底能不能幫助年輕受刑人回歸社會,都是許多國家長年的辯論熱點。

犯罪的兒少更需要身心輔助,而非被當成罪犯對待

許多法律團體早已提出證據證明,把孩子關起來並不足以幫助他們,對長遠的社會治安也幾乎沒有正面幫助。醫學團體更指出,入獄對兒童的身心影響都非常大,從健康角度而言,犯罪的兒少更需要身心輔助,而非被當成罪犯對待。

因此,當澳洲律政司7月份裁示,暫時無法決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上調至14歲,稱社會還需要更多討論時,無怪乎人權團體、律師與醫生組織一致表示大失所望。

新南威爾士省檢察長史畢克曼(Mark Speakman)表示:「是否提高刑事責任年齡有個核心問題,那就是必須找到替代的處理方式。」

不過就在20日,澳洲首都特區(ACT)投票通過將該省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提高至14歲,也是澳洲國內第一起相關判決,讓倡議人士提高信心,希望全國都能朝此方向邁進。

反種族歧視運動興起,「兒童囚犯」議題再受重視

10歲入刑的議題在澳洲爭議多年,始終沒有明顯進展,但在今年,從美國出現的反種族歧視運動「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席捲全球,也連帶引起澳洲人民對兒童入刑的關注。因為在澳洲至少有65%少年犯為原住民兒童,但原住民總共只占人口比例的3%。

維多利亞省量刑諮詢委員會(Sentencing Advisory Council)今年發布的調查指出,澳洲原住民兒童入獄服刑的機率是其他民族的17倍,北領地省的比率更高達43倍。許多研究都顯示,澳洲原住民難以忽視的犯罪比例,肇因於長期不公的文化政策、種族歧視以及明顯的經濟落差等因素。

就連澳洲前總理艾伯特(Tony Abbott)也在6月失言惹議,他宣稱原住民沒有受到澳洲司法系統歧視,還強調原住民坐牢比例高是因為他們「犯罪比例本來就比較高」,受到多方強烈譴責。

看準了因美國示威而掀起的種族歧視議題,澳洲公民團體也在6月發起「提高年齡限制」(#RaiseTheAge)運動,推動大眾對兒少保護及族群正義的關注。

原住民權益團體也反駁司法部門說詞,強調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取代矯正機構。舉例而言,以原住民聚落為中心的社區服務不僅能達到懲罰效果,也能幫助原住民兒童提升文化自信,而非在不適應的教育體系中掙扎。

澳洲皇家醫師學院(Royal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Physicians)也認為,根治問題的源頭還是要從社會安全網下手,包括提供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協助,以幫助家庭中出現毒癮或酗酒問題的兒童。

「把孩子關起來,不會讓他們或社區更安全,反而會對孩子的健康和發展造成一生的傷害,」人權組織「改變紀錄」(Change the Record)共同主席艾索比(Cheryl Axleby)說。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台灣原住民族與毛利人無法分割的連結」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在台歡慶毛利新年
相關報導》 世界兒童日》出生68天成「全台年紀最小政治犯」、《返校》劇情真實上演,兒少也是白色恐怖時期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