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文策院補助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林韶安 攝)
文策院補助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林韶安 攝)

特別企畫Feature/2020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 張慧慧、陳明緯、張瑋珊、吳岳霖

現象4

文策院成立滿周年 孵化IP進行式

文化內容策進院(下稱文策院)甫於去年揭牌,當時文策院院長胡晴舫宣告文策院服務對象涵括國內多種領域文化產業,協助媒合並與整合資金,孵育文化藝術品牌。以國內表演藝術領域來說,一直以來聚焦討論現狀與未來發展時,「如何建立屬於本土藝文品牌、提升產業能量、行銷全世界」的口號與議題反覆被提及與討論,透過文策院的成立,看似可給足這市場界強而有力的東風、注入活水。但實際上,這是條漫長且充滿荊棘之路,文策院成立迄今屆滿周歲,回顧開疆闢土的首發年,如同播種初期艱辛過程,得透過更有效力的資源灌溉改善生態體質,並具策略性的研擬來創造國內外市場交流對話,才能得以成功輔助該領域發展。

文策院旗下投資補助的項目眾多,其中「文化內容投資計畫」與「全方位播種計畫」投資對象為「貝殼放大」與「76號原子工作室」,其中「貝殼放大」成立新創投「天使放大」,採用專案分潤模式注 IP活水,以「收益回報型投資」模式,透過單項專案分潤式的投資模式,並以作品發行後的權利金收益抽成作為投資報酬,天使放大投資類型廣泛,首波合作標的中即有主打沉浸式表演的商業劇場「驚喜製造」等。但不論是「文化內容投資計畫」還是「全方位播種計畫」,這兩項以「投資」為主體的計畫,目前尚無表演藝術團體。我們不禁想問,相較於其他漫畫、文創、影視等內容產業,表演藝術所要追求的理想「產業鏈」又是什麼?的確值得表演藝術自身相關從業人員重新思考與架構。除了以投資的方式策進文化內容產業之外,文策院另外針對不同的文化內容項目和規模,採取不同的方式孵化支持,只是目前院內針對表演藝術領域的開發,主要仍以補助案形式徵件,可申請的補助案為「一○九年度加速文化內容開發與科技創新應用補助計畫——文化內容開發產業領航旗艦計畫(內容開發組)」,這是來自文化部自一○六年起開辦「加速文化內容開發與科技創新應用補助計畫」脈絡下的延續,自去年文策院成立後,即由文策院接手辦理。

補助案的確可以作為提供國內團體創發過程的關鍵資金,但單案式的補助結構,其計畫可能會隨著補助案結案,卻等待不到下一筆資源挹注下而停擺,以目前多數表演藝術團隊慣於長期依賴公資源而導致市場探勘的企圖性削弱,抑或是為了拿到補助,創發內容失去本身經營主體性等,以上的核心問題若無法被解決,不僅文策院的「投資」概念無法協助,也恐重複文化部、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行之有年的補助業務。再來,是否落入原地繞圈,變相作為承接文化部補助專案的轄下機構,抑或只是實現政策白皮書的功能而已,也值得討論與觀察。

近十年裡,在公部門進行表演藝術創發政策研擬時,對於定目劇能夠試煉出表演藝術產業化,總有著躍躍欲試的期待。由編舞家黃翊所率領的團隊提出「《機器人咖啡館》(暫名)定目劇市場開發POB計畫」,則於今年入選上述補助案名單。此計畫確實花了多年時間醞釀與發展,前期獲得文化部資源支持、後期更是文策院著重孵化的案例,其作品已完成開發,並於今年進入市場開發階段,預計明年五月於松菸文創園區世界首演,每週規劃演出十場,試圖為國內定目劇市場發展摸索出可行路徑,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