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年柏林愛樂 一步一腳印

中國時報【趙靜瑜╱台北報導】 雖然還要再等兩年,佩特連科才會正式走馬上任,但柏林愛樂儼然已經開啟了「佩特連科新時代」。柏林愛樂曾在阿巴多的帶領下,走出了卡拉揚保守的傳統路線,找到樂團新的音色與聲響;拉圖則讓柏林愛樂變青春,建構更寬廣的曲目以及數位音樂廳,現在進入佩特連科的時代,樂團又能開創出怎樣的新格局?著實令人期待。 1882年成立的柏林愛樂是全球公認最頂尖的交響樂團之一,音樂理念清晰明確,團員個個是菁英中的菁英,每一次演出都有驚人的爆發力與能量,讓樂迷為之瘋狂。從大指揮家畢羅為團打下堅實基礎,尼基許擴大樂團演奏曲目,後來團員選出當時才36歲的福特萬格勒擔任首席指揮,開始接觸當代音樂,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等作曲家作品,成為樂團持續進化的養分。 二戰後,柏林愛樂歷經傑利畢達克、卡拉揚到阿巴多。1955年卡拉揚接手後,除了持續精進樂團的演出及音色,更透過大量的錄音技術,將樂團推向另一個里程。1989年阿巴多開始增加室內樂及獨奏會音樂會的比例,也加入歌劇曲目,增加樂團的多元性。 2002年拉圖接掌柏林愛樂時才47歲,帶來一連串改革,包括創造機會確保129位全職團員的經濟來源,也將演出觸角從音樂廳拓展到學校,甚至網路雲端,讓樂團持續保有觀眾群,居功甚偉。 即將接班的佩特連科低調,姿態並不強勢,但他的內在卻充滿主見,尤其是對音樂的要求,自律到吹毛求疵,他能為音樂奉獻全部的生命,這或許正是柏林愛樂百餘位團員最後投票讓他出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