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兒還不會叫爸媽!小兒科醫師楊晨教你一招檢查發育遲緩

許多孩子出生後,過了定期檢查時期,家長就容易忽略孩子該有的成長進度。但是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整個生長發育過程其實不只需要長時間記錄,更需要定期檢視,還得對照遺傳的生長軌道,才有助於發現成長「卡關」的問題,促進優質的成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醫師楊晨在新書《贏在起跑點的六堂遺傳課》中提到,她看過有不少爸爸、媽媽為了孩子身材矮小、或是體重過重而煩惱,甚至還有小小年紀卻長著超齡的高壯體格,竟然早早就出現性早熟的徵兆。

生長區間應該是「和自己比」

「不只是家長,還包括醫護人員,很可能只對照生長曲線的區間標準,來判斷受檢孩子的發育狀態,卻往往沒有去比對這個孩子天生的遺傳軌道,所以錯過『看起來正常,實則異常』的生長徵狀,」楊晨指出。

楊晨分享,她檢視每個孩子的身高體重是否符合正常的生長曲線時,必定會先將父母親的身高體重加以分析,先得出這孩子的遺傳身高體重之後,再去比對這孩子各個成長階段是否長得夠高或者胖得失常。

也就是說,雖然生長曲線的區間標準是值得參考的依據,但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更重要的是「跟自己做比較」,按照孩子的自身條件,再來看孩子的成長速度是否恰當。

記錄身高體重 同步留意心智發展

除了孩子身材體格的發育之外,楊晨提醒應留意的是每個年齡都有該發展到位的心智能力,她以自己的大兒子為例子,他2歲時才開口叫爸爸媽媽,就連楊晨的先生也有點心慌,忍不住問:「孩子是不是出問題了?」

為了讓另一半放心,楊晨把孩子帶到面前,先是叫喚他的名字,看他是不是能專注聽大人說話;接著再問他,「頭髮在哪?眼睛在哪?」他都能正確指出來。當楊晨再問他:「你的牙齒呢?」孩子立刻咧嘴露出小小的白牙。

楊晨也建議擔心自家孩子的爸媽可以這樣測試孩子:藉由簡單的情境與發問來測試孩子的認知發展,要點是用正常說話的語調和孩子說話,觀察他能不能正確解讀你給他的訊息,並利用當時符合其能力的方法與人溝通。

「在門診推廣衛教知識的時候,我都教導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成長評估,要對照一個時程的區間,而不要完全被『比較值』給綁架了,」楊晨提醒。

想要身心健康 你家孩子睡夠了嗎?

不只飲食,睡眠和運動對孩童的成發育也很重要。楊晨分享自己家的時鐘總是撥快半小時,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每天都要求他們9點前要上床睡覺。「學齡期的孩子每日睡眠時間至少要達9小時以上,青春期時也要睡足8到10個小時才夠,」楊晨認為,培養孩子的競爭力,要從日常生活作息與飲食做起,身心健康,才談得上好好學習。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0~6歲是兒童發展「黃金期」!一次認識兒童發展、自我檢核表

認識兒童發展遲緩:早療其實不可怕!爸媽投入越多孩子成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