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人 遇壓力不求助

董氏基金會公布六都民眾心理健康調查,有近兩成遇無法解決的壓力事件也不會求助,而女性求助比例都明顯高於男性。學者也提出,台灣男性普遍壓抑,亟待翻轉。 董氏基金會今年針對十八歲以上的民眾進行「六都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認知及憂鬱情緒現狀」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有十一‧一%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者,占廿三‧○%,也就是將近每四人就有一人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日前受訪時表示,調查也發現,當身邊有明顯憂鬱情緒的親友比起身邊沒有親友罹患精神疾病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的比例也較高,占十七‧四%。 調查結果顯示,九十六%民眾認同心理健康重要,但七十二‧八%受訪者不知道縣市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有六十五‧三%不知道相關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當有情緒困擾時,多數人會找親人、朋友、親密伴侶訴苦,僅約十五%會找心理師諮商,但有諮商經驗者,高達六成都認為諮商有幫助。 若以性別區分,調查結果也發現,當面臨壓力事件需要求援時,女性求助比例明顯高於男性。有七成女性會向親人、朋友求助,但男性僅三成;也有超過七成女性會向心理專家諮詢,男性也不到三成。 葉雅馨表示,台灣男性普遍壓抑,但這是需要翻轉的社會氛圍,男性應跳脫「有心理疾病就是弱者、沒辦法把事情處理好」的刻板印象,翻轉成「能妥善處理自身健康問題者,才是聰明」。此外,男性傾向彼此分享「豐功偉業」,卻不喜歡傾吐心事,也可能讓壓力來源一再積累。 葉雅馨說,另一個值得重視的警訊是,有近兩成民眾在遭遇無法解決的壓力事件時不會求助,只想自己解決。但如果沒有解決的技巧、資源,這群人比較容易處在危險狀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受訪時表示,早期國內學者就發現,台灣社區精神疾病的流行率是四人就有一人。 情緒雖然不會「傳染」,但仍會「感染」,可能也會容易陷入焦慮、憂鬱、有負面想法的狀態。 詹佳真說,當有情緒困擾,陷入悲觀、沮喪時,可能會自認無法解決問題,連求助都不會,但不管如何,「一定要找人說一說」,過程也可以轉移注意力、有助釐清思緒、平撫焦慮。 董氏基金會「六都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認知及憂鬱情緒現狀」調查時間在今年七至八月,在六都中隨機抽取國高中職、區公所、衛生所、鄰里辦公室、企業單位及隨機抽訪行人,共回收有效問卷二二四四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