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事+5圖表看兆元AI錢坑!從OpenAI到支線任務DeepSeek,急尋「下個賈伯斯」變現

盤點,是一種對未來想像的策展。遍布全球的AI 100、立足台灣的AI 50當中,可以拼湊出關鍵趨勢。從這一次封面故事的報導和專訪中,我們試圖勾勒出AI產業的當下與未來,那些正在定義技術邊界的創新者,以及在不同產業場景中悄然改變世界的應用——AI,正在重塑我們所知的一切。

問一位物理學家:「最近物理領域有什麼重大突破嗎?」
他可能會說:「這50年來有幾個重要發現吧。」
問一位化學家,他可能會說:「這10年有些不錯的進展。」
最後去問AI研究員,他只會抬頭看你一眼反問:「你是指今天,還是剛剛?」

這就是當今AI世界的節奏,每周、每天,乃至每小時都可能有新的關鍵技術或眾人追捧的新產品出現。科學家研究幾10年的難題,而在AI世界,只是一個軟體更新的距離。

AI浪潮永遠難以概括,但有2個較顯為人知的故事,或許能標誌這場新浪潮的開端,和截至2025年3月最重要的支線任務。

OpenAI揭幕後的大拐點:DeepSeek

第1個故事,始於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的一場祕密跟蹤行動。這次,他不是被跟蹤的人,而是那個悄悄跟在別人身後的人。

在2014年,談論通用人工智慧(AGI)就像是觸碰一個禁忌。10年前,想要打造一個能夠自主思考、推理和解決問題的AI,如同在學界公開談論「念能力」,你可以談,但不會有人當真,甚至會勸你別再提。

奧特曼卻四處向人探問通用人工智慧,結果他們給出一致的答案,勸他跟一名AI領域的頂尖研究員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見面。於是,奧特曼在某次活動悄悄跟著蘇茨克維,最後在走廊攔住了他。這場「突襲」換來一次晚餐會面,蘇茨克維成為了OpenAI的共同創辦人,與奧特曼共同奠定OpenAI邁向通用人工智慧的藍圖。

後續的發展就人盡皆知,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發布聊天機器人ChatGPT,掀起海嘯級的生成式AI狂潮。截至2025年2月,OpenAI營運長布萊德.萊特卡普(Brad Lightcap)表示,ChatGPT每周活躍用戶突破4億人,相當於全球5%的人口。

根據《彭博》報導,OpenAI將AI分為5個等級,ChatGPT僅是等級1,最高等級的AI,能力將可媲美人類組織。現在,我們僅處於等級2至3階段。

拚AI代理ing 圖/數位時代製作
拚AI代理ing 圖/數位時代製作

第2個故事,是關於中國橫空出世的DeepSeek。該公司由對沖基金幻方量化成立,在2025年1月推出同名的聊天機器人,短暫超越ChatGPT占領App Store的榜首。

DeepSeek的成就和謎團討論熱烈,而DeepSeek強在哪?這點才是故事的核心。循著技術脈絡深究,DeepSeek強大的祕密與多年前引爆全球的AI事件有關。

2016年,由Google旗下DeepMind開發,專注於圍棋的AI AlphaGo,展開了和人類最強棋士、韓國不敗少年李世乭的5場對弈。在第2局、第37手,AlphaGo把棋子下在一個沒人想過的地方,更讓李世乭轉身離開對弈會場15分鐘。

與此同時,直播解說的棋士也滿頭問號,連連說AlphaGo可能下錯了。最終證明這是一手人類想不到的好棋,頂尖棋士們覆盤後發現,人類下出這一手的機率僅有萬分之一。

僅1年後,新版本的AlphaGo Zero僅用35小時的訓練時間,就完全輾壓原版AlphaGo。關鍵不在於更多的數據,而是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應用。AlphaGo Zero不再模仿人類,而是自我對弈學習。

DeepSeek也是這樣突破的。ChatGPT的訓練仰賴專人的指導(Supervised Learning),而DeepSeek採用與AlphaGo Zero相似的強化學習方法,讓AI在自己的「認知世界」裡探索最佳答案,而不是靠人類手把手餵養。

這不只是DeepSeek的創新,更可能重新定義AI訓練的方式。從OpenAI的革命到DeepSeek的強化學習突破,一個是開端,另一個是截至目前技術上最重要的支線任務。

在看完故事之後,要回到商業世界最在乎的問題,有了技術之後該怎麼賺錢?這個問題,由創投來說明或許最為合適,投資回報就是這群人關心的一切。

DeepSeek復刻AlphaGo 圖/數位時代製作
DeepSeek復刻AlphaGo 圖/數位時代製作

兆來兆去至於嗎?急覓下一個賈伯斯

2024年6月,全球最頂級的創投紅杉資本,發布了一篇文章〈AI的6,000億美元問題〉,點出AI產業當前最大的風險:全球已經投入超過6,00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19.8兆元)用於AI基礎建設,包含資料中心、晶片和伺服器。

然而真正的商業模式仍模糊不清。以OpenAI來說,自成立以來已籌集約220億美元,離盈利卻有一段距離。該公司2024年的收入為37億美元,預計虧損約50億美元。

創投不怕虧損也不怕燒錢,怕的是錢燒完依舊沒結果。那為何還是有源源不絕的資金湧向AI世界?正因當前AI世界缺少護城河,只能先砸更多資金,堆起名為資本的堡壘。

DeepSeek據傳僅用10分之1的價格就擠進大型語言模型的競技場,並公開部分模型和技術,允許開發者、研究機構和企業自由下載、使用、修改和再發布。DeepSeek的開源模式有如攻城車試圖打破資本堡壘,一度讓AI世界最大的鏟子商輝達(NVIDIA)創下美股史上最大跌幅,單日蒸發數千億美元。

DeepSeek嚇趴輝達 圖/數位時代製作
DeepSeek嚇趴輝達 圖/數位時代製作

此時,新的問題油然而生:AI基礎建設真的「大便是美」或應該轉向「夠用就好」?

至少科技巨頭們仍相信這條路,亞馬遜、Google、Meta、微軟都持續在堆升資本堡壘的高度。

今年初OpenAI在美國總統川普就任時,宣布了星際之門計畫,攜手軟銀再投入5,000億美元於AI基礎建設,當然這有點政治和投誠的味道。Google執行長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的一席話最適合做總結:「不投資的風險,高過於過度投資。」

巨頭重押AI 圖/數位時代製作
巨頭重押AI 圖/數位時代製作

沒人有正確答案,只是終究要面對商業模式的問題。最「矽谷」的辦法,是等待一名天才產品經理出現。

1980年代,電腦是技術人員專屬的工具。賈伯斯(Steve Jobs)用GUI(圖形用戶界面)讓電腦真正走入了每一個家庭,成為消費級的產品。儘管ChatGPT喊出20億用戶,但根據OpenAI最大競爭對手Anthropic發布的數據,只有4%的職業屬於真正的重度AI使用者,有很多人因為工作性質、需求不強,或是不願嘗試,距離AI還有一段隔閡。

AI需要一個類似GUI的時刻、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畢竟誰不愛這種顛覆性的時刻呢?──只是那一天遠在預測範圍之外。

誰是AI狂粉 圖/數位時代製作
誰是AI狂粉 圖/數位時代製作

AI世界不會因此停下腳步。《數位時代》根據各研究機構、媒體、創投的觀點和榜單,包含研調機構CB Insight、《時代》、《富比士》等,從431家AI公司中精選出「全球AI 100」,囊括大型語言模型的開發、發展AI相關的硬體商,以及水平和垂直產業的AI應用。

正確打開這張盤點名單的方式,不是質疑誰有無出現在名單上,而是關注AI帶來的新商機、新競爭格局為何,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可以從哪些公司開始著手。就像開頭所說的玩笑話,撰寫到這AI世界又變得不同了。

動起來!台灣人也能搖身頂尖1%

在台灣部分,《數位時代》也推出了「台灣AI 50」的盤點,當中有許多新面孔,有些公司的員工甚至是10人以下,但正在透過AI重新定義其所處的領域。小而美、小而快、小而精,是他們很大一部分的共通之處。

當世界上最頂尖的人都尚未找到AI的終極答案,這一切跟你、我的關係有什麼?

過去有一句話說:「點子(idea)沒有用,執行才是一切。」現在不一樣了,即使科技巨頭們沒找到確切的商業模式,AI工具仍不斷推陳出新,讓執行變得前所未有的廉價。

你不會寫程式?AI可以幫你寫。
你不懂商業規畫?AI就像你的私人商學院助理。
你不會英文?AI可以不厭其煩地教你。
你不懂怎麼做產品?那先跟AI討論看看。

未來屬於那些有想法,且願意行動的人。能成為行動者雖然是少數,但他們將擁有世界上99%的力量,並因此改變世界——不論是創造新事物,抑或省下10%工時,多抱一下小狗都同等重要。

責任編輯:謝宗穎

更多報導
【完整名單】《數位時代》2025全球百大AI公司盤點!模型、晶片、數據、搜尋、應用強棒一次看
OpenAI引爆語言模型激戰!每周4億人泡在ChatGPT,AI始祖巨人下一步往哪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