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裡,埋入了哪些名噪一時的科技敗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佈。

科技在這個十年裡深刻而迅速地重塑了我們的生活,也帶給我們一些失落。

例如,這是眾籌設備從風口跌落的十年,我們發現這可能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即使它們沒有直接騙走我們的血汗錢;這是屬於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無人機和燃燒電池的十年,那些精於宣傳巧於藏拙的公司估值高得離譜;這也是谷歌用不計其數的產品埋冢的十年,蘋果頑固地否認那些顯而易見的失誤,而微軟註銷了數十億美元。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摘編The Verge的文章,帶你一覽過去十年的技術沉浮中,那些或悲慘、或蒼涼、或滑稽的至暗時刻。

Google Reader之死

2013年,谷歌關閉備受喜愛的RSS閱讀器,這並不是谷歌第一次扼殺一個創意,也不是最後一次,但絕對是最蠢的一次。儘管當時存在諸多抗議,但谷歌仍然為了保存服務器成本而選擇了關閉Google Reader,而這可以說標誌著RSS新聞分發技術的死亡。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種描述和同步網站內容的格式,搭建了一個信息迅速傳播的技術平台,使得每個人都成為潛在的信息提供者。RSS被廣泛用於網上新聞頻道、blog和wiki。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9年,谷歌終於用一塊真正的墓碑給了Google Reader應得的尊重

直到今天,Google News也沒能彌補這個差距,而Facebook的信息流(News Feed)成為了主要的信息來源。

作為「谷歌墳場」裡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之一,Google Reader曾是一款非常棒的RSS閱讀器,我們今天仍然為它哀悼。

「短暫愛過」的匿名社交

2014年,匿名社交風靡過那麼一小會兒,基於熟人間匿名社交的Secret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Secret顯示來自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消息,但不顯示名字,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談論那些在Facebook上會被「禁言」的事情。紅極一時的Secret迅速積累了1500萬用戶,融資3500萬美元。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但2010年代給我們最深刻的教訓就是——匿名者無法存活。沒有確定的身份,就沒有長久的社交網絡。僅僅在發佈16個月後,Secret的聯合創始人宣佈關閉公司,並表示「我們在推動Secret的成長方面未能取得成功」。繼Yik Yak,Ask.fm,Formspring之後,Secret落地成盒,在匿名社交的墳冢裡添了一座新的墓碑。

Pono:無損音質的前浪

多年來,老牌搖滾藝人Neil Young一直在譴責MP3、iTunes和整個數字音樂產業。在他看來,與CD和黑膠唱片相比,壓縮後的音樂破壞了聽眾的體驗。2012年,Young試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他推出了音樂播放器Pono,並上線了一個音樂下載商城,出售高保真無損音頻文件。Pono在眾籌中獲得了超過600萬美元的支持,並最終在2015年上市,可惜反響平平。無論是Young的自命不凡,還是Pono時髦的黃色設計,都沒有讓這個產品獲得用戶的青睞,甚至不如微軟的Zune。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值得一提的是,Pono雖然自身反響平平,但它掀起了無損音質的潮汐。今年,亞馬遜推出了一款高保真級音樂無限訂閱服務,而Neil Young是它的忠實粉絲,他毫不吝嗇地讚美道,「當亞馬遜開始向大眾提供高質量的流媒體服務,世界會被永遠改變。」

雖然Pono本身並沒有改變什麼,但作為無損音質的前浪,它在科技浪潮中,也留下了姓名。

假AI的十年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AI終於等到了曙光。然而,在AI成功的陰影之下,潛藏著假AI(Fake AI)的齷齪現象,就像是AI屆的山寨版「Gooci手袋」或「Abibas球鞋」。各大公司看到了圍繞AI的炒作與誤解,想出了新的「生財之道」。他們生產AI牙刷、AI智能床、AI鬧鐘、AI洗碗機,宣稱「先進的機器學習算法讓生活更美好」,賣的卻仍然是與從前沒什麼兩樣的老產品。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嚴格來說,這並不算是「失敗」,因為這樣的產品仍然在市場上賣得很好;但這辜負了人們的期待,那些公司兜售的產品永遠不可能有他們宣傳的效果。但很遺憾,只有真正的AI成功了,假AI才會翻車。

VR電影,起飛失敗

實況動作片(live-action film)是早期虛擬現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聽起來很棒,但仔細想想,bug不少——

正方:一塊巨大的屏幕就漂浮在你面前!

反方:可看起來就像被細網格蓋住一樣。

正方:360度實景體驗,所有動作就發生在你身邊!

反方:可你得坐在椅子上跟它一塊兒轉。

正方:沒有外界干擾,真正的沉浸體驗!

反方:可你並沒有真正參與到互動中,在VR頭盔裡吃爆米花的時候,祝你好運。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製作360度相機的高昂費用與不便、短片營利的困難、VR的利基市場地位……種種因素加在一起,VR電影沒能起飛並不奇怪。你仍然可以在電影節上看到VR電影,但諸如Jaunt之類的VR電影公司要麼退出市場,要麼已經倒閉——總之,這類電影更像某種細分類型,而不是「媒介」本身。

谷歌墳場裡的社交幽魂

Google+,恐怕是這十年最令人記憶猶新的失敗社交產品。

2011年6月,為了應對Facebook對谷歌業務構成的生死威脅,谷歌推出了Google+。Google+就像是換了層皮的Facebook。谷歌還試圖通過將它與其他更受歡迎的服務聯動,以搶奪用戶強行導流,而這也的確帶來了一波亮眼的用戶增長。但在漂亮的數字背後,Google+隱患重重,The Verge的Casey Newton這樣形容Google+在2014年的窘境:

「上線三年半之後,你很難說出一個在Google+上出名的用戶,或是一件最先在那裡爆發的新聞故事;你也很難分清Google+與市場上其他的社交產品的區別。誠然,有很多人使用Google+,但只是因為順便,沒有人真正喜歡它。」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到了2018年10月,谷歌的另一次失敗導致Google+的真正死亡——谷歌最初對用戶隱瞞的一次數據洩露。後來,谷歌宣佈將關閉Google+面向普通用戶的服務,那一小波仍「殘留」在Google+上的死忠用戶,就此成為這座鬼城裡的幽魂。

當然,Google+也並非一無是處。人們現在使用統一的登錄名來體驗Google的所有服務,就歸功於Google+。從Google+分離出來的Google Photo,Google Hangouts和Stream也都十分出色。

Facebook的手機夢

2010年代無疑是Facebook的秀場,亮眼的表現讓這家科技巨頭有些自負,開始打起手機的主意。它曾想要推出一款帶有Facebook專用按鈕的手機,就像Netflix在每個智能電視遙控器上都有專屬按鈕一樣。它與HTC合作發佈了Status和Salsa,但並沒有引起轟動;隨後又與HTC First合作,繼續深挖這一概念,推出定製的Facebook Home「皮膚」(註:該服務改變了安卓系統主屏,彷彿一層系統「皮膚」)。事實證明,雖然人們很喜歡Facebook,但並沒有喜歡到要在手機壁紙上隨時隨地刷時間線的地步。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有趣的是,以上挫折並沒有打消Facebook的硬件夢,尤其考慮到近年來越來越嚴重的隱私洩露問題。從Portal(Facebook於2018年推出的家庭視頻聊天設備)的發布我們就能看出,扎克伯格還沒有放棄。

聊天機器人:微軟的尷尬往事

這可能是各家科技公司最希望大家忘記的一件事:2016年,無論是老牌公司還是初創企業都在吹捧聊天機器人(chatbots)的可能性。他們豪言,聊天機器人最起碼能優化客戶服務;發展得好的話,它們將成為計算機的未來。

當然,以上一切都沒有發生,回過頭看,微軟自己推出的聊天機器人Tay似乎就是一個大寫的「言過其實」。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Tay於2016年3月在Twitter上發佈,通過與用戶聊天來「學習」。可24小時之內,Tay學會的是如何重複一系列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反猶太主義言論,最終被草草關閉。

歡迎來到互聯網,Tay。

Vine:短視頻鼻祖的落敗

在退出歷史舞台前,Vine曾經擁有無上榮光。Vine作為當時世上首個6秒短視頻社交軟件,成為了喜劇演員和音樂人的主要發佈平台,也創造了無數流行語和有趣的梗(meme)。時至今日,也沒有哪個關停的社交軟件比Vine更讓人懷念。

不幸的是,Vine還在發展初期時就被Twitter收購,而Twitter似乎從來都不知道該怎樣運營這個產品。當Twitter專注於諸如盈利能力等問題時,Vine的發展陷入了停滯。Instagram推出視頻功能後,Vine停止了增長,廣告商和網紅紛紛離開,最終,在2016年,Vine失去關注度,被Twitter關停。

值得一提的是,Vine仍然活在YouTube上,收穫數千萬的點擊;它也不乏精神繼承者,例如正當紅的TikTok。

Facebook的50億罰單

對2019年創收超過160億美金的Facebook來說,花費50億或許算不了什麼。2019年7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結束了對Facebook涉嫌濫用用戶數據和隱私醜聞長達一年的調查,達成了數十億美元的和解協議。值得再次強調的是,儘管50億美金已經是迄今為止FTC開出的最大金額罰單,這對投資者來說仍然是值得鬆一口氣的「喜訊」,且Facebook的股價因此上漲。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如果FTC最終的選擇是在法庭上起訴Facebook,而不是迅速結束調查,且在頭條新聞裡用冠冕堂皇的數字展現自己如何嚴格對待Facebook,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如果Facebook被判有罪,它至少會被迫承認錯誤——可事實是,在整個2010年代,它永遠不必為涉嫌數據濫用而承認錯誤。

Microsoft Kin:微軟的社交夢

在Windows Phone之前,微軟曾推出過Microsoft Kin,這款被定義為「社交手機」的產品在上線六週之後就被迅速砍掉,因為它實在是太糟糕了——又爛又貴。Kin one和Kin two本該是備受歡迎的T-Mobile Sidekick的繼承者,微軟曾豪擲5億美金收購其研發者Danger公司。

微軟為Microsoft設計了「獨特」的界面,包括The Loop和The Spot。除了提供完整的社交及新聞信息之外,用戶還可以把他們希望分享的內容拖拽到位於屏幕下方的小球(The Spot)中,完成快速的信息共享。

微軟還提供一個可笑的、站不住腳的Verizon數據套餐,每月30美元,不支持Twitter回覆和轉發,不支持YouTube,也不支持microSD存儲。有消息稱微軟是為了接下來的Windows Phone而放棄了Kin,這不無道理,因為微軟自身非常清楚用戶有多討厭這款「社交手機」。

微軟最終以至少2.4億美元的價格註銷了Kin,而這還不包括它為Danger付出的代價。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3D電視:努力過,但沒有然後

2009年《阿凡達》大獲成功之後,3D電視本應給在客廳看電影的人們帶來全新的沉浸體驗。但與遍地開花的3D電影院不同,把3D帶進客廳的努力屢試屢敗。沒有人願意在自家沙發上戴著笨重的3D眼鏡看電影。而且,大多數電視的屏幕尺寸並不能像大銀幕那樣充分展示3D內容。幾年來,電視公司一直在想方設法地支持3D技術,3D藍光也有很多種選擇,但人們就是不喜歡它。

到2010年代的後半段,電視行業終於放棄了這個夢想,轉向HDR和其他不需要佩戴眼鏡的圖像增強技術。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2010年代的應用墳場

回望過去十年,科技帶給人們的,有時是驚喜,有時是恐懼,有時是悲傷,也有時是讓人啞然失笑的鬧劇。本文細數過去十年里科技界中的墜落、失敗和未竟的夢想,並把這十年定義為「失落」。但未來科技會帶我們去哪裡,仍然是一片未知,或許也仍然值得期待。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